发挥社区监督作用的有益尝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的社会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大,活动方式和内容也日趋多样化。如何加强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前移拒腐防变关口,消除监督盲区,让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走向阳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县积极探索实施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监督,在城市社区构建推行了以“建立一套监督网络、明确二个监督范围、畅通三个监督通道”为主要内容的“123”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监督新机制,尝试对党员干部进行全方位监督,推动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一、主要做法(一)建立一套监督网络,解决“谁来监督”明确社区党组织为社区干部监督的实施主体,负责组织社区群众对居住在社区的领导干部实施监督。社区党组织根据住社区领导干部人数,按10:1的比例,在本社区居民中聘请若干名政治素质高、公道正派、有较好群众基础和社会形象、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的在职或离退休党员、干部、居民代表,1担任社区监督信息员,协助社区党组织对住本社区内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及时将了解掌握到的动态监督信息上报社区党组织。监督信息员由社区党组织发给聘书,每任聘期2年。社区群众若对监督信息员行使监督职责有异议,可由社区的10户以上居民向所在社区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社区组织对监督信息员进行评议。评议不合格的,取消聘用。通过抓好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社区监督信息员——社区群众”为监督主体的三位一体监督网络。(二)明确二个监督范围,明确“监督什么”一是生活圈,主要看其生活方式是否健康,生活作风是否正派,生活爱好是否高雅,是否沉醉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是否沾染黄赌毒,是否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了解其家庭关系有关情况,是否遵守家庭美德,邻里关系是否和睦友爱,对子女是否严加管教,对父母是否尽孝,对亲戚是否无原则地百般照顾、有求必应。看其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是否有高消费情况,支出是否明显大于收入等。二是社交圈,主要了解以现任职务为基础的“八小时之外”联系圈,以个人经历为基础的同学、战友、朋友圈以及社2交外延圈。通过望、听、问,了解党员干部在社交活动中是否恪守社会公德、伦理道德,是否有参加国家明令禁止的各类非法组织和封建迷信活动,是否有违反规定入股办矿办企等行为,是否有傍“大款”、“拜把子”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社会交往,看其社会形象如何。(三)畅通三个监督信息通道,落实“怎样监督”一是监督信息收集通道。公示监督内容,将被监督对象姓名、单位、职务和被监督内容在小区事务公开栏内公示,便于群众知道监督的对象和监督的内容;设立监督举报箱,在各住宅小区内设立党员干部监督专用举报信箱,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发放监督联系卡,向发放社区居民载有监督信息员基本情况、举报电话、监督内容的监督联系卡,便于社区居民向社区监督信息员反映情况;开展“三访、一会”活动,“三访”即走访小区邻居、物业管委会、业主委员会,“一会”即召开社区居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会,多方面了解社区内领导干部遵守小区规章制度、廉洁自律、党性修养方面的情况,广泛征求社区群众对社区内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内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廉洁自律情况进行民主评议。3二是监督信息上报通道。实行监督信息报告制度,每月由社区监督信息员把平时了解掌握的动态监督信息上报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每季度将收集到的监督信息报送所在乡镇纪委、组织部门,乡镇纪委、组织部门汇总后每半年报送县纪委、县委组织部,重要信息随时报送。建立监督档案。社区党组织以居民住宅小区为单位,对居住在社区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调查摸底,将每一名被监督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建档,建立《住社区在职党员领导干部社区表现档案》,每年年底集中记录领导干部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在社区存档备查。三是监督信息反馈通道。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定期或不定期联合审核上报来的监督信息,并在认真分析研究汇总的基础上,视监督信息反映问题的大小作出不同形式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