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课改之“隐形的翅膀”我们的课改走到今天,其实已经是不同程度的“形具而神散”了。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只是显性的改革,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才是成功改革的关键,是使改革能够飞得更高更远的“隐形翅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一直是我在教学中苦苦寻觅与追求的。反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仍苦于找不到一种最有效的实践途径。直到我有幸解读并亲临永威课堂学习了永威中学校长蔡林森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真谛,使我终于在课改路上找到使自己奋力前进的一个支点。践行两个多月,思如泉涌。首先,学习成为学生满足尊重需求的途径。尊重学生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心态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尊严感。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尊严感,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尊严感不是靠教师的表扬所能维持的,它来自于内心对学习成功的渴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自身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使学生实现自我尊重的平台。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学生要个别对待和分层教学,目前对于70多人的超大班级一下子全面实施困难较大,但可以个别进行或逐步实施。其次,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取得力所能及的成就。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是点燃学生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一条蹊径。这就要给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的动脑的工作。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正是这一思想精髓的体现:明确目标后学生自学,经历每一个大脑紧张的工作之后再对知识加以运用,看似平淡的一个过程却使每个学生产生了头脑风暴,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由于问题经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接下来教师几分钟的“讲”才是真正的点拨------拨开迷雾并点化重点。3.教师对教材要有高度的整合能力。首先,对于数学教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达到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及同学科的纵向贯通。每节内容要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对每个目标在本章及以后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初学时能够达到的水平和最终需要达到的水平等,教师都要了如指掌。其次,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而不被教材所困。教材虽然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编排,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仍不能达到适合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的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扬弃或有所侧重,教材归根结底只是供我们达到学习目的的途径和工具。最后,对本学科知识的把握要能达到高屋建瓴。当教师本身具备了浑厚的知识底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学生以智力训练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渗透的过程。教学过程便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