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百年和谐农场杭州蚕种场我场地处杭州市郊七堡,始建于1935年。全场占地145亩,拥有各类生产办公用房2.5万平方米,职工143人(其中退休职工83人),主要从事桑蚕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种质资源的保护、改良及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等。近年来,全场围绕建设“现代农场、活力农场、生态农场、和谐农场”总要求和杭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确立了“稳定主业走出去,发展三产请进来”发展思路,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努力实现“创百年企业、建和谐农场”的奋斗目标。一、以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为目标,实现蚕桑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调整蚕桑生产布局,实现原蚕繁育模式的转变蚕桑作为杭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推进和蚕桑西进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场传统的专业场生产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农场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产学研结合,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逐步实现场本部由专业生产为主向科研和技术推广为主的转变。蚕种繁育则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繁育基地逐步向淳安、建德、富阳等西部蚕桑产业带转移。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先后建成了建德徐韩富阳坑西、富阳菖蒲等三个优质原蚕繁育基地,连接当地农户160余户,帮助组建了建德徐韩、富阳峡岭、富阳筱岭、富阳菖蒲等四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其中建德徐韩蚕桑专业合作社还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示范合作社。从扶持农户发展新桑园入手,抓好蚕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发展订单农业。截止2008年,三个基地生产的蚕种已占全场生产量的80%以上,蚕种质量均达到并优于省定标准。(二)加快蚕桑科技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农场先后开展了“改良型蚕品种秋丰白玉引育”、“雄蚕品种引育”、“农桑系列桑品种引育”、“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等科研攻关项目,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农业丰收项目,其中“桑蚕一代杂交蚕种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全程叶面消毒技术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和“蚕种生产高产优质技术示范”项目分获杭州市农业丰收项目一等奖和三等奖;经市科技局立项,与浙江大学合作的产学研项目“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原料—蚕平糖”已通过专家验收,并取得了发明专利,有望大规模进行临床试验和应用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农场信用建设,注册了“天羽”牌商标等。近年来,杭州蚕种场先后被命名为“杭州市现代1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杭州市农资信用A级企业”。(三)开展科技支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余万元,用于扶持基地蚕农发展新桑园、组建专业合作社及原蚕饲养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基地蚕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投入100余万元,用于“小蚕共育技术”“木屑炉加温技术”“叶面浸渍消毒技术”的推广,并每年派遣一批技术干部驻点进行科技辅导和培训,指导蚕农科学饲养,确保蚕桑各项技术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三是采取订单农业和合作社运作,通过采取统一订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模式,保护蚕农的权益。近三年来,三个基地共160余户农户与普通蚕农相比年均多增收30余万元,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二、以城市化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农场产业结构调整(一)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我们认真做好土地房屋确权发证工作,先后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证10万平方米,房屋产权证2.5万平方米,土地房屋发证率达100%。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翻建、改造各类生产办公用房1万余平方米,基本完成了生产性危房改造;投入100余万元,新建630KVA配电房一座及用电线路改造,基本实现用电线路上改下;道路硬化、地下管网改造、绿化覆盖及各类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逐年完善,农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加大改观。(二)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按照“稳定主业走出去、发展三产请进来”的思路,逐步实现了以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为主,各种经济实体、房屋租赁业务、对外投资理财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农场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共兴办各类经济实体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