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镇谋利型上访调查桥位调查主要包括当上访专业户胡搅蛮缠让官员们烦不胜烦时,他们就批条子要求下级给上访者发放一点小恩小惠。这种丧失底线的“救火”式治理,为上访专业户的进一步蔓延创造了空间。当前基层政权需要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上访农民,一是维权型上访,二是治理型上访,三是以谋利为目的的上访农民,包括一些上访专业户。前两类上访农民并不会对乡村干部构成太大威胁。而且,在当前高压下的信访治理体制中,地方和基层干部大多会重视真正有困难的上访者,尽力使其难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真正让乡村干部头痛的就是谋利型上访者尤其是那些上访专业户。在桥镇,乡村干部把这些试图通过上访谋利的人称为一群“难缠”的人,乡村干部常常要调动各种权力技术、采用各种手段来应对,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要消耗大量的治理资源。所以,相较于治理维权型上访农民而言,透过乡村基层政权对谋利型上访者的管理更能窥探出基层信访治理的复杂面貌。上访户分类与那些因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反复上访的“钉子户”不同,上访专业户主要是为了强占他人利益或者向政府争取不合道义情理的好处。对于这些上访专业户,桥镇干部倍感头疼却又无可奈何。桥镇信访办的李华福说:“现在什么事情都来找信访办,没钱花、没米吃,也来找信访办。80%的上访的人应该是合理的或者部分合理的,还有20%的人是无理取闹的。他们这些人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能闹到一点就闹到一点。”桥镇副镇长董平也说。“(上访农民)把政府领导闹烦了,就干脆叫下面的人解决问题,你去,给他们搞一点算数,给点钱、搞点小恩小惠打发他们。上访的人认为这样可以捞到甜头,就把上访当作一种‘产业’、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没事也来政府找事,这样就可以搞到钱。”据笔者调查,在桥镇,被乡镇干部列为上访专业户的人至少有11个。有的上访是为了强占他人的利益,有的是为了从政第1页共4页府捞取诸如低保、钱物的照顾。这些上访专业户主要呈现出四个特征。第一,从年龄上看,上访专业户一般在40-65岁之间。在这一年龄段的人,人生阅历丰富,精于人情世故,这可能是他们善于上访、跟政府周旋的重要原因。第二,从上访次数来看,上访专业户上访次数多,上访频率较高。上访专业户都不是浅尝辄止的一般谋利型上访者,而是不断地挖空心思,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去上访谋利。一旦他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或者依据之后,马上就动身上访。部分上访者有过进京上访经历,但大部分上访者都是到地方和基层政府上访。有些上访者甚至一个月要上访好几次,成为当地政府的“熟人”和地方社会的“名人”。第三,上访专业户懂得法律政策,精于钻政策法律的空子。通晓法律政策,并善于利用法律政策来为自己上访服务,就是上访专业户的必备技能。甚至有的上访者在历经长期的上访之后俨然成为了一名法律专家。第四,上访专业户善于抓住政府的软肋,并通晓政府动态,以捞取利益为终极目的。大部分上访专业户都不是“一根筋”、“认死理”的人,而是善于寻找和捕捉政府的漏洞,以此来提高上访效率,增大政府满足其利益要求的可能性。除了这些通过亲身上访谋利的上访专业户之外,桥镇还出现了专门帮别人上访告状的职业上访代理人。这些人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能说会写,且对政策法律较为了解。需要帮忙的当事人预先付给这些职业上访专业户一笔钱,作为定金,同时,当事人还负责上访的食宿交通等费用。当上访成功、问题解决之后,当事人还需要付给他们全部报酬。桥镇桐树村四组的一聂姓村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现已50多岁,儿女均已成家。平时给别人写写状子、跑跑腿、告告状,以此作为其重要收入来源。提起这些上访专业户,桥镇乡村干部就备感无奈。他们说,在2000年以前,极少出现上访钉子户和上访专业户,即使偶尔出现了,乡村干部也有办法应对。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上访钉子户、专业户都开始出现且呈逐渐增多趋势。这第2页共4页些谋利型的上访者尽管在伦理、道义上可能站不住脚,但是他们精于钻法律政策的空隙,精准地掌握“踩线不越线”的原则,所以,基层干部常常对他们无可奈何。一个人的故事杨远华(化名)就是一个令余陵区和桥镇政府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