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悲伤辅导南华大学生死学系何长珠教授目次一.儿童期的定义二.悲伤的内涵与型式1.何谓失落2.悲伤的定义3.悲伤的反应目次三.儿童的悲伤1.儿童的死亡概念2.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问题3.以年龄区分的死亡概念之认知发展4.儿童失落类型5.儿童悲伤反应6.儿童悲伤与哀悼的能力7.儿童独特的悲伤反应8.影响儿童悲伤结果的变项9.成人与儿童悲伤任务的比较10.丧恸儿童的心理任务(早期、中期、晚期)目次四.儿童悲伤辅导策略1.儿童悲伤辅导策略2.儿童悲伤辅导技巧儿童期的定义儿童期的定义1.牛津英文字典(Simpson&Weiner,1989)自中世纪起即用儿童(child,古英文cild)一字形容人类父母的后代,亦指未出世或新生人类,更原始的意思是母亲子宫内的果实。2.儿童期通常只小于青春期的个体。3.儿童期的定义:从出生到青春期或青少年开始时的生命周期。4.根据Erikson的人格发展儿童的分期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学龄儿童期。悲伤的内涵与型式何谓「失落」?1.一个人原来已有的东西被剥夺了(如:失去朋友)。2.无法保住或获得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如:被抢劫而造成的损失)。3.在物质方面或过程中有所减损(如:丧失某种能力)。4.受到破坏或毁损(如:因战争而造成的失落)。5.非常个人化的认定。6.生命中从过去到现在无法表达出意义的失落。悲伤的定义悲伤是个人在独特地经历任何一种关系的失落后,所产生的自然情绪及感觉的正常过程。1.悲伤是正常的2.悲伤是自然的3.悲伤是一种过程4.悲伤是表达情绪的时期5.每一次的悲伤都是独特的经历6.任何失落都能造成悲伤悲伤的反应(一)单纯的悲伤反应(Worden,1991;李开敏译,2004)感觉:悲哀、愤怒、愧疚感与自责、焦虑、孤独感、疲倦、无助感、惊吓、渴念、解脱感、放松及麻木。生理感官与知觉:胃部空虚、胸部紧迫、喉咙发紧、对声音敏感、一种人格解组的感觉(我走在街上,可是没有一件事看起来是真实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软弱无力、缺乏精力及口干。认知:有困惑、沈迷于对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及幻觉。行为:有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的行为、社会退缩行为、梦到失去的亲人、避免提起失去的亲人、寻求与呼唤、叹气、坐立不安,过动、哭泣、旧地重游及随身携带遗物、珍藏遗物。悲伤的反应(二)复杂性悲伤反应Longaker列出复杂性悲伤的征兆(陈琴富译,1999)1.延长忧郁和沮丧的时间。2.暗示有关自杀的倾向或新增的恐惧感。3.轻忽健康。4.对亲人已死的事实过渡退缩或持续抗拒等。儿童的悲伤儿童的死亡概念SPeece与Brent(1996)研究中归纳出死亡概念有五个要素:★普遍性:指所有生物必死的事实。包含三个面向—概括性、不可避免(死亡无可避免的事实)及不可预测(任何特定个体死亡的时间是无法预先得知的)。★不可逆:一旦身体死亡及无法复活。包括过程不可逆(从活到死之状态过程不可逆转的事实)和状态不可逆(死亡进行的状态一旦完成时,便是一个永久不变的事实)。儿童的死亡概念★无机能:一旦生物死亡,其所有活着的生理身体的生活能力都终止,特指生理身体方面的死亡。★原因性:导致个体死亡可能的内外在原因抽象与真实了解。★非肉体延续性:生理身体死亡后,个人延续存在的某种形式,被许多人称为「对来生的信念」。★其他要素:死亡有灵论、安丧、腐化、对死亡的态度、童话中的死亡主题。儿童的死亡概念Kane以不同年龄层的儿童,对死亡认知内涵概念归纳九项:1.真实感(Realization)2.分离感(Separation)3.不可移动(Immobility)4.原因性(Causality)5.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6.无机能性(Dysfuncionality)7.普遍性(Universality)8.无感觉(Insensitivity)9.外貌(Apperance)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问题☆普遍性:「每个人迟早都会死吗?」、「有一天你会死吗?」、「儿童会死吗?」、「人匙么时候会死?」、「我能做什么让我不会死吗?」☆不可逆:「死了的人能再活过来吗?」、「你死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死后能复生吗?」、「如果我给已死亡的人一些药物,他能再活过来吗?」、「我朋友的父母会停留在死亡状态多久?」调查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问题☆无机能:「死人还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