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常用化疗简介概念与分类1、新辅助化疗:术前进行化疗,使肿瘤原发灶缩小,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播散与术后复发,降低手术切除难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患者,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2、术后辅助化疗:根治术后化疗,用于消灭残存的微小肿瘤,防止复发。3、姑息化疗:晚期或转移性肿瘤的化疗,疗效差,是化疗难题。给药途径1、静脉给药:通过静脉注射在病房持续或间歇给药,如5-Fu、奥沙利铂、紫杉醇、贝伐单抗等常用药物。2、口服药物:通过口服胶囊或片剂在院外给药,如替吉奥、希罗达、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苹果酸伊马替尼胶囊等。3、腹腔给药:通过术中或术后置付腔灌注管,将化疗药物注入腹腔,静脉注射药物均可通过腹腔给药,具体方案根据具体疾病制定。常用化疗药物1、5-氟尿嘧啶(5-Fu):脱氧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以抗代谢物而起作用,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效的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后,通过阻断脱氧核糖尿苷酸受细胞内胸苷酸合成酶转化为胸苷酸,而干扰DNA的合成。口服吸收不完全,宜缓慢静脉滴注,是应用最早的化疗药物。2、卡培他滨(Xeloda):口服药物,含抗代谢氟嘧啶脱氧核苷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可以在体内转变成5-FU,是一种口服抗肿瘤药物。3、替吉奥(S-1):口服药物,含替加氟、吉美嘧啶及奥替拉希。替加氟为氟尿嘧啶衍生物,在体内经肝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缓慢转变为5-Fu,治疗指数比5-Fu高。吉美嘧啶能够抑制在二氢嘧啶脱氢酶作用下从替加氟释放出来的5-Fu的分解代谢,有助于长时间维持血中和肿瘤组织中5-Fu有效深度,从而取得与5-Fu持续静脉输注类似的疗效。奥替拉希能够阻断5-Fu的磷酸化,口服给药之后,奥替拉希在胃肠组织中具有很高的分布浓度,从而影响5-Fu在胃肠道的分布,进而降低5-Fu毒性的作用。4、顺铂(DDP):破坏DNA功能,阻止DNA复制,高浓度时亦抑制RNA及蛋白质合成。顺铂是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具有抗癌谱广、疗效确切等特点,但其副作用大。口服无效,需静脉注射应用。5、奥沙利铂(OXA):为第三代铂类化合物,作用机制与顺铂相似,与5-FU合用有协同作用。为静脉注射制剂。6、紫杉醇(PTX):一种紫杉树干的粗提物,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具有抗肿瘤活性。过敏反应常见,应预防用药(苯海拉明或地塞米松)。7、多西紫杉醇(Docetaxel、Taxotere):一种从另一种植物taxusbaccata的针叶中提取并经过半合成改造而成,其基本核与紫杉醇相似。抗瘤性与紫杉醇相当,对紫杉醇耐药的肿瘤细胞株仍有效。8、伊立替康(Irinotecan):特异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诱导DNA单链断裂,由此产生细胞毒性。9、阿霉素(ADM):为一种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抑制DNA和RNA合成,口服不吸收,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引起组织坏死。心脏毒性大,用药期间应监测心脏功能及心电图。10、表阿霉素(EPI,E-ADM):与ADM的区别只是在氨基糖部分4`位的羟基由顺式变成反式,但这种立体结构的细微变化导致其心脏、骨髓毒性明显降低,抗瘤活性相等或较高。静脉注射时避免药液漏出血管外,否则会造成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11、丝裂霉素C(MMC):主要抑制DNA的复制。口服吸收差,常用静脉给药。静脉注射时避免药液漏出血管外,否则会造成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12、亚叶酸钙(CF):在体内可有利于三元复合物(TS-dUMP-CH2FH4)的形成,导致DNA合成障碍,可使氟尿嘧啶抗肿瘤活性增强。13、赫赛汀:注射用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是一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选择性地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细胞外部位。适用于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胃癌。14、贝伐单抗(Bevacizumab):一种重组的人类单克隆IgG1抗体,通过抑制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活性而起作用。适用于晚期大肠癌患者。15、西妥昔单抗(Ceruximab):一种针对EGF受体的人类单克隆IgG1抗体,两者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对与EGF受体结合的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阻断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的凋亡,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适用于EGF受体过度表达的,对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耐药的转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