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现状阳洪(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柳州545005)[关键词]神经肌电图;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包括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PSMA)、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进行性延髓麻痹(PBP)、原发性侧索硬化症(PLS)。发病率为2/10~3/10万,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目前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从有症状开始,平均仅能存活3~5年左右[1]。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神经肌电图检查是运动神经元病主要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段,也是观察病情进展的客观检测方法,还可为临床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信息。笔者对其在MND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1神经电图神经电图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V)、传导阻滞(CB)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等方面的观察。1.1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对MND的一个重要价值是除外其他类似于MND的周围神经疾病,如古兰—巴雷综合征。由于髓鞘的损害,古兰—巴雷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常表现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明显减慢。MND患者感觉神经系统一般不受累,因此一般都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不会有异常发现。但近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晚期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周围神经病理检查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感觉神经损害,表现为轴索性周围神经病的病理特点,以轻度轴索变性、有髓神经纤维脱失为主要病理改变,无明显的炎性反应,认为其机理与疾病晚期的是营养障碍有关,即便如此对这些病例的电生理检查感觉神经仍是正常的[2]。MND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通常维持正常,仅是波幅极低时才轻度下降,但一般不低于正常值的70%。1.2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B):MND没有运动神经CB的改变,神经电图检查若发现CB侧提示周围神经疾病。因使用不同的CB诊断标准,可能导致假阳性或称CB样表现。由于运动神经纤维的缺失、轴索变性及失神经支配萎缩的肌肉中再生纤维慢传导占主导地位,在MND的晚期可出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波幅普遍降低和远端潜伏期延长,近端可出现波形离散,但未发现在短节段内波幅的突然明显下降。因此徐迎胜等建议CMAP的波幅降至1mV以下时,诊断CB应采用GustavPfeifer标准,以避免假阳性。刘明生等也认为,MND所表现出来的电生理检测中的CB样表现,并非真正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神经纤维传导受阻,而且“CB样”电生理表现的出现机会极小,并且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较快消失[3-6]。他们在对162例MND患者的研究中,采用美国电诊断协会(AAEM)的CB诊断标准,仅有4例(2.5%)患者4条神经的4个常规节段(0.29%)发生“CB样”电生理改变,在采用位移技术测定时均未达到短节段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建议采用位移技术进一步测定有助于对这种假性CB的识别。1.3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运动神经元病的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理改变两种。前者指运动神经元丢失,为疾病进展的真正本质;后者为运动神经元丢失后,邻近运动神经元通过侧支芽生再支配失神经支配的肌肉。CAMP波幅改变是MND原发性与继发性病理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疾病早期或缓慢进展者,虽已有运动神经元丢失,但由于侧支芽生的再支配作用,可无肌无力或CAMP波幅下降;但当运动神经元丢失>50%以上时,再支配速度不及运动神经元死亡速度,此时始出现肌无力和CAMP波幅下降[7]。至疾病晚期,运动神经元大量死亡,CAMP波幅可降至极低甚至无法测出。CAMP波幅与可兴奋的肌纤维数目、每一肌纤维的直径等因素有关系,而侧支芽生的再支配使其与运动神经元数目丢失的相关性明显减低。关于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CAMP波幅与肌力改变的关系,Kelly等对12例ALS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结果发现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8];Mills等的观察发现二者并非呈简单线性关系,而呈指数相关性,即肌力每下降一点,波幅将近下降一半[9-10]。刘小璇等的研究结果亦有类似发现[11]。随着MND患者肌无力和肌萎缩症状的逐渐加重,CAMP波幅明显下降,但由于此时髓鞘保持完整,运动传导速度仍可正常。虽然MND患者的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程度可有所不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