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症VIP免费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症_第1页
1/2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症_第2页
2/2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摘要:本论文主要谈了下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及病及分析以及方药用法,对以后的临床实践和药物的用法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下面摘自原文第二条和原文第十二条进行分析。关键词:肌腠空疏,卫外不固,卫失开合,营阴不守正文: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病机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恶寒与恶风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风性疏泄,人体腠理疏松,营阴内守功能减弱则汗出;病在表,故脉象表现为浮,缓是与紧相对而言,较为和缓,还可以出现浮弱脉,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但表热证恶寒程度轻,时间短,并有口渴,咽红肿痛,舌边尖红等热象。本证与太阳伤寒证的辨别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我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辨证注意点:本证属表寒虚证,抓住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的主症即可诊断。治疗方药: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病机。条文首先提出太阳中风,并以发热与汗出为重点,阐述了中风证的临床特征和病机。风邪袭表,卫阳浮盛,故而发热;卫失开合,营阴不守,故而汗出。即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是形容太阳中风发热、恶风的特点。尤以翕翕发热,说明太阳中风证因肌疏汗出,阳热外越,故虽热而轻。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风邪闭表,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故见鼻鸣。胃为胃之源,风邪闭表,卫病干胃,胃气上逆,故见干呕。”太阳中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恶风恶寒、脉浮缓。“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是从脉象上讲,阳浮指的是脉浮,阴弱指的是沉取弱了,浮缓脉就这个样子。接着又说了,阳浮者,热自发;这里说肌表受邪了,机体津液都聚集于肌表与邪抗衡,脉要浮,而且要通过发热汗出形式排病,因此要发热。由于下焦与周身的津液都聚集于上焦,肌表,而风性舒缓,毛孔洞开,它要汗出津液更伤。内里的津液不足了,因此叫阴弱,里弱的意思。“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这里是形容发热和恶风寒的具体样子。啬,有来回的意思。啬啬,是形容一阵阵的怕冷。这条就明确讲了,太阳中风证,它是有恶寒参与的。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它们只是轻重而已。太阳中风,中伤于风邪为主,以恶风为主。淅淅恶风,淅淅形容皮肤潮湿,身上有汗,风一吹就凉啊,所以特别怕风。翕翕发热,翕,指的是鸟类的羽毛合拢的意思。这里指邪气居于肌表,身体要通过汗来去除,但还去不掉。毛孔不利,不透风发闷的那种热。“鼻鸣干呕者。”鼻鸣干呕,是说邪气在阳之表位,卫气津液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