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综述1病机与治法研究近些年来,对糖尿病病机的研究,在肺燥、胃热、痰湿、正虚、气滞、瘀血等立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如谭一松[1]探讨了《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将消渴证的病机归纳为五个方面:一为食芳草、服石药,邪热耗气灼津;二为啖肥甘、少劳作,湿热痰浊困脾;三为嗜醇、恣房事,燥热灼津伤肾;四为常嗔怒、多忧思,气郁化火戕肝;五为五脏脆、气血虚,久变生他证。在治疗上提出了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甘伤肉须以酸胜甘、五谷为养控制饮食的法则。王钢柱[2]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故提出了从肝论治的观点,治疗用柴胡、当归、白芍川芎、葛根、茯苓、鬼箭羽、马齿苋、荔枝核、黄芪为基本方,再随症加减,观察治疗245例,结果痊愈22例,显64例,有效122例,总有效率88.97%。盛梅笑[3]对本病与痰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102例患者中有痰湿证者69例与无痰湿证者33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痰湿证可见于此病整个过程中,随着慢性血管病变的出现兼痰湿者增多,且易与气阴两虚证相兼,成因多与饮食不节及肥胖等有关,并表现为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异常,提示重视糖尿病痰湿兼证的治疗将有助于症状的改善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张延群[4]运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将本病分为15种证候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血糖值由轻、中、重度发展的同时,证候位序按肝虚→阴虚→血瘀→阳虚顺序衍变,其中气虚贯穿始终。朱德增[5]提出了“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的新思路。作者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甘浊内滞,以酸味药消除体内的甘浊之邪的同时,通过治肝来恢复木克土的生理关系,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以扶助脾的运化功能,消渴自除。2.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疗疾病最具优势的特色之一,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中医的“证”在定性和定量方面有相当的模糊性,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时辨证论治灵活无边乃至指导临床时收效甚微,使出现否认其科学性的一些倾向。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前提是以病理生理学改变为主,不同的疾病其改变之差异即使在中医学上表现为相同的“证”,治疗上也应有一定的差别。如甲亢、尿崩证、搪尿病等病变阶段可出现相同的病机特点—气阴两虚证,但由于疾病的性质和转变规律的自身差异,其组方用药应出现相应的灵活性。如糖床病气阴两虚证组方时可在益气养阴这一大法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具有降低血糖的中药,如黄茂、人参、麦冬、生地、黄精等,这样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再如大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一批降低血糖作用的药物,如黄蔑、天花粉、山茱英、构祀子、丹皮、桑自皮、泽泻、缎龙骨、天冬、黄芥、桅子、何首乌、生地、熟地、地骨皮、玉米须、知毋、苍术、玉竹、获荃、苦参、大蒜、苦瓜、人参、葛根、麦冬、黄连、黄柏、玄参、黄精、下七、五味子、冤丝子、桑枝、桑叶等,有些已进行了深入的降糖机制研究。如人参、黄连、夏枯草、大蒜、苦参等对实验动物降糖作用缓慢而持久,可刺激胰岛素?细胞释放胰岛素?女贞子人参可增强肝糖原含量.黄蔑、黄连等可抑制肝糖原异生[6]。尽管在这些深入的研究方面开展的不多,但己揭示了一些可喜的苗头。3.启示:解毒扶阳法标本兼理,治病防变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传统治法中,益气养阴法被强调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但是运用益气养阴法疗糖尿病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作为医生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有道是“疗效如金常检验,理论似水适成形”。即使是最完美的治疗理论,如果在治疗实践中不能被证实为最有效,那么我们就必须思考乃至质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笔者从事黄连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多年,深深认识到黄连之功效。黄连之苦,世所共知;苦能制甜,民之常识。所以黄连治疗糖尿病即使从最朴素的意义上也不难理解。况且,我们的系列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黄连类药物确能降糖调脂,抗炎症损害和氧自由基损伤,保护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和改善胰岛素抵抗〔7-10〕。这些研究结果还为国内外的很多专家所验证[11,12]4.并发症期注重风药的应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病机为本虚标实,在本则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在标则痰湿阻滞、瘀阻脉络[13]。梁老确立去标为先,逐邪为主的原则,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