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ICUICU王可富王可富围术期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治体液的渗透平衡与体液的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一样是构成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人体的所有组织,除肾的髓质部分外,几科都有着相等的渗透压环境,从而保持体内水的正常含量和分布。体液的渗透平衡一旦发生紊乱,将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概述疾病、创伤、感染不正确的治疗措施人体水容量及分布电解质浓度人体调节功能水、电解质平衡超过了机体可能代偿程度水电解质紊乱概述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渗透用能自由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的半透膜将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开时,浓度较低的溶液的溶剂(水)向较高浓度的溶液中单方向转移,这种现象称为渗现象。人体的渗透现象主要发生在由细胞膜分隔的细胞外液(ECF)与细胞内液(ICF)之间和由毛细血管壁分隔的血浆与组织间液(ISF)之间。在ECF与ICF之间起渗透作用的主物质是无机盐,但两者的无机盐组成有所不同。因Na+dECF的含量几乎占有一半,所以它是ECF渗透性,因蛋白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蛋白质(尤其白蛋白)是血浆与ISF之间起渗透作用的主要物质。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临床上用渗透压或渗透浓度来衡量体液透作用的大小。渗透压(osmoticpressure)是指由于尖透伤脑筋用使水分子逆溶液浓度差单方向转移而产生的一种压力,即阴止水分子继续转移的压力。渗透压有晶体渗透压(crytalosmoticpressure)与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pressure,COP)之分。所谓晶体渗透压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在人体血浆晶体渗透压的98%由电解质产生,其中Na+几乎占一半。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胶体渗透压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大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的83%(5/6)由白蛋白产生。正常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由于毛细管壁地血浆蛋白的相对不易通透性,血浆胶体渗透压在维持血管内容量和防止组织水肿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渗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重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有效渗透克分子数,可分为体积渗透克分子浓度和重是渗透克分子浓度。所谓体积渗透克分子浓度指1升溶液中所含溶液的有效渗透克分子数。所谓重量渗透克分子浓度是指1公斤溶剂中所含溶质的有效渗透克分子数。正常人体的血浆渗透浓度为:280~320mOsm/kg(260~300mmol/L)。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有效渗透分子与无效渗透分子生理情况下毛细血管壁除高分子蛋白质不易透过外,水及Na+、K+等离子的自由通过,只有水能自由透过细胞膜。只有在体液中不易透过细胞膜或毛细血管壁的溶质,在其浓度变化时才可在细内外或毛细血管内外产生渗透现象。我们将这些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有效渗透分子。体液中含有的能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或细胞膜的溶质,因其不能产生渗透理象,故称之为无效渗透分子。体液的渗透平衡体液的渗透平衡主要发生在细胞膜内外和毛细血管壁内外,是指血浆与ISF和ECF与ICF之间的渗透压或渗透浓度保持动态的平衡。正常情况下,机体具有保持ECF渗透浓度相对稳定的能力,它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实现的。当成人ECF渗透浓度有1%~2%的变动时,即可刺激位于下丘脑视上核的渗透压感受器和侧面的口渴中枢,通过影响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和饮水的多少使渗透浓度恢复正常。另外,血管紧张素Ⅱ、心房利钠因子等也参与渗透平衡的调节。水、电解质代谢的基本理论体液的容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新生儿:75%青春期前:无性别差异成年男性:60%成年女性:50%极度肥胖:40%老年人:45%体液占体重的百分比受年龄、性别和胖瘦影响水、电解质代谢的基本理论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渴感中枢晶体渗透压的升高可使口渴中枢的神经细胞脱水而引起渴感;有效血容量的减少和血管紧素Ⅱ的增多也可以引起渴感。△抗利尿激素的作用ADH能够提高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使水的吸收增加,促进ADH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增高和血量的减少。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醛固酮作用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醛固酮的分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