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去哪儿啦?研究主题:水去哪儿啦?研究背景:当今环境破坏仍然十分严重,必须让学生从小就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命意识。指导思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不同的研究范围,在开放情境中,自己确定研究方法,自主地开展研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并加以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项活动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得出结论,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把学生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家庭,从学校扩展到了社会,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更是刻不容缓。活动步骤:1、宣传发动:宣传发动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在活动发起阶段,可以班队会主题活动的形式给学生上好“起始课”,向他们宣传进行研究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广泛宣传发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有了问题,研究活动才有动力和创新性。在学生研究活动中,“问题”是活动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发现问题是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老师要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兴趣是发现问题的催化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提供问题: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少,一时难以发现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兴趣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认同后着手研究。4、指导学生设计好探究的方案:研究方案必须写明三项内容:一是要研究什么?即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是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是实施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根据研究的目标,将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探究活动方案。二是怎样研究?即研究过程的设计。包括研究的工作步骤、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研究的方法等。三是预计最后的研究成果是什么?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还是小论文。根据年级的不同,设计的方案可以是书面方案,也可以是口头方案。5、确定研究活动组织形式:老师在让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提示个人题目内容相近的4--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小组内自行推选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老师的联络。在组织小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6、辅导老师的选聘:学生根据主要研究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教师作为老师,也可以选聘校外社会人士担任老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老师。老师的作用在于从理论、研究程序与方法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与支持,但整个研究过程都由学生自行完成。7、研究方案的制定及论证: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认真讨论,共同制定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学生可通过模仿设计到学会设计,逐步达到自主设计完成研究方案的要求。8、让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发展:学生独立开展研究活动,开始时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资料去哪里收集,怎样收集,社会调查如何开展等。为此,每周我们可以利用活动课时间作为研究活动课,主要用于交流探究过程,对探究活动密切相关的技能进行指导,在必要时也可以调整研究方案。9、整理、总结小课题:在研究将结束时,要让学生进行总结。这一过程是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结题是研究的结晶。我们指导学生整理、总结、归纳,就是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撰写成研究报告或小论文,这是研究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这一过程的指导和落实,力求让学生把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信息,主次分明地进行梳理、归纳、撰写。撰写时要求学生在文字上要精练,力求言简意赅;在内容上要立意新颖,既有实践性、创见性,又要符合科学性;在思路上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10、对优秀成果进行展示:(A)指导学生将成果按文献资料、图像照片、问卷调查、采访实录、学生感受等进行归类用小报、绘画、照片展等形式在教室的四周、校宣传栏里展示;(B)指导学生将自己在研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用快板、小品、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