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杜新璐小组成员:王天恺古嘉欣薛瑞东陈全忠韩增明王林林刘伟高承智王明康(一)农村劳动流动的概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二)国内外研究进展农民定义:研究农村劳动力,离不开最基本的概念“农民”,农村劳动力是伴随这一身份确认和地位占据而存在的。虽然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农民”一词的定义或理解必然存在着某些分歧和差异,但是,通过农民对农村劳动力的认识和理解无疑更为深刻。关于农民的定义,一直是人类学与社会学学者争论的焦点(米格代尔,1996)。Geertz(1962)在总结农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界定农民的三个标准:经济标准、政治标准和文化标准。【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5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变迁,呈现出比较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周靖祥在《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进展》论述了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及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使中国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推动了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但由于各种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还没有拆除,大量农村劳动力主要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转移上,王向明(1985)和韩俊(1987)的研究基于当时的社会实践,将“离土不离乡”视为中国城市化的独特模式,强调以这种方式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专门研究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末,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开始放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也不断扩大,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城乡流动提供了可能。从1989年的“民工潮”到1992年南巡讲话,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跨区域向城市流动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掀起了学术界研究的高潮。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现在,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全面展开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广泛性及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从199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组织较大规模的调查开始,到1994年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汇集了多种学科的多种研究力量,调查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展开,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形成了跨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标志着中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1农村土地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劳动力就业目前,我国有耕地14亿亩,农村劳动力4.3亿。按解放初期每人耕种10亩左右土地的水平,农村土地只能容纳1.6亿左右劳动力,剩下的那2.7亿劳动力对农业来说,就成了无价值投入的“零值劳动力”,他们的投入并不能增加农业的产出,反而会减少农业的人均产出。在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劳动力,多种经营吸收了大约3000万劳动力以及跨地区流动了2000万农村劳动力后,农村目前还剩余1.2亿劳动力。2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极大。以湖南为例,据测算,一个农民种一亩小麦,也就收入100多元,而一个湖南民工在广东务工,每月挣500元并不算高。这是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愈演愈烈的动力之所在。农村劳动力的特点3农民观念的更新和宽松的政策促进了农民的流动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观念不断更新,眼界不断开阔,冲出家园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陈莉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的分析》(《人口学刊》1999年02期)中论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成因特点马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