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学报(JShanxiMedUniv)2008年12月,39(12文章编号:1007—6611(2008)12—1145—04激光共焦显微镜在l临床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1145·杨锦,杨纪忠,李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太原030001;山西省眼科医院角膜科)摘要:目的总结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对23例23只眼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行共焦显微镜检查,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用药后每周对患者检查,观察临床体征并记录病灶中央浸润区、周边上、下、鼻及颞侧4个位点菌丝密度及炎症细胞数量变化,调整临床用药。结果23例患者从开始治疗至上皮完全愈合、角膜瘢痕形成,平均时间48d。其中13例患者上皮愈合、角膜瘢痕形成后仍可见菌丝,这部分患者从角膜全部瘢痕化至共焦显微镜检查未查到菌丝的平均时间22d。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可以对角膜进行无创的、实时的、活体的检查,具有高清晰的图像,能准确地判断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调整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共焦显微镜;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772.21文献标识码:A真菌性角膜炎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引起感染所致,我国是农业大国,由植物性外伤引起的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很高_1J,再由于近年来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滥用,角膜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而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药物价格高且不宜掌握停药时机,因此通过可靠的检查手段指导临床用药十分必要。我院对23例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特征来调整用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选择本院2006—2008年门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4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6.4岁;农民21例,城市居民2例;植物刮伤15例、其他原因8例。临床表现:视力下降、眼部异物感、疼痛等刺激症状,早期角膜浸润、水肿,失去光泽,随着病情进展,发生坏死,形成溃疡,可见溃疡区中央灰暗,表面有黄白色或灰白色舌苔样分泌物覆盖,外观呈粗糙感和干燥感,溃疡边界较清晰,其周围有伪足、卫星灶、免疫环等。其中角膜病灶直径<4rntTl者7只眼,4—6/Tim者12只眼,6—8ITIITI者4只眼;病变浸润至浅基质层5只眼,深基质层11只眼,至角膜全层7只眼。1.2诊断依据所有患者都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后,角膜刮片。根据病史、f床表现、角膜病灶的特征,以及角膜刮片阳性,诊断为真菌角膜炎患者,并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1.3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查1.3.1仪器HRT—II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为德国海德堡公司生产。1.3.2主要参数激光光源:670nITl,放大倍率800倍,分辨率1m,观察视野:380tim×380m,z一轴向后40幅图像动态连续扫描,每幅图像间隔1.5ptm,总扫描深度60,um,同一断层平面动态连续记录图像10幅/s,扫描深度l500肚m,自动图像分析和细胞计数。1.3.3操作步骤患眼滴用爱尔卡因3次,开睑器开睑,将患者的下颌及前额固定在显微镜的检查托架上,水浸式圆锥状物镜表面涂上眼用胶(Vidisic—Ge1),嘱患者注视前方固定光点,将镜头缓慢前移,使物镜前的眼胶与角膜病变处接触,保持镜头与角膜之间的距离为2Inrn。调整镜头前后左右轻微移动,角膜各层的扫描图像即可通过显示器立即显示,选取有价值的清晰图片保存在硬盘中,微机软件可对1/2m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1.4药物治疗患者经确诊后给予1%氟康唑滴眼液(1次/30min)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液(1次/30min),同时给予0.3%泰利必妥滴眼液(4次/d)预防细菌感染,常规1%阿托品眼膏散瞳,严重者结下注射氟康唑注射液(1ml/d),疼痛严重者口服布洛芬止痛。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后每周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菌丝消失后继续用药巩固2周,并调整为每2周共焦显微镜检查,随访2个月。观察临床体征并分别记录病灶中央区及周边区4个位点菌丝密度变化及炎症细胞数量变化,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具体方法如下:①炎症反应减轻、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真菌菌丝明显减少时停止结下注药,适·1146·山西医科大学学报(jShanxiMedUniv)2008年12月,39(12当调整滴眼液用量;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