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化及介^诊疗杂志1999年第4卷第2期·专题与综述·结肠憩室的诊治刘伟张亚历张振书结肠憩室病(DiverticulalpDiseaseoffileColon):1894年Cruveilhier首先描述,是指在结腼壁上发生突出肠腔的袋状物。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根据病理形态可分为真性憩室和假性憩室,临床上主要为获得性假性憩室,在老年人中常见憩室除并发炎症、出血及穿孔外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腹痛、腹泻和便秘交替等一般的临床表现。通常在x线钡剂造影或结肠镜检查中发现。一、病因与病理大肠憩室分先天性与获得性两类一先天性即真性憩室,为肠壁全层突出,有浆膜、肌肉和粘膜=层组织。获得性即假性憩室,突出部分仪有浆膜层和粘膜层而无肌层。临床上所发现的几乎是获得性假性憩室,常为多发性。憩室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变。在西方社会,由于对x线钡餐及内镜检查的重视,憩室的检出率较高。西方国家大宗尸检资料结肠憩室的发病率为37~45%,大组钡灌肠研究占5—45%。估计发病率占总人群的5%非洲和亚洲国家少见,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我国系统性研究较少。1983年顾倬云报道34例,1987年潘国宗等报道22例⋯,1994年韩兵报道了20例。憩室病在45岁以上的人群检出较高,如It~,es尸解材料的统计3o一5O岁者占9%.而70岁以上者高达50%,未发现有3o岁以下者。Ⅳkschu№综合医院2000例x线钡灌肠检查中,3o岁组不足5%,70岁组高达40%。南方医院组44侧的年龄分布为最小年龄3o岁,40岁以上37例J表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特点。肠道憩室多为获得性“假性憨窒。病理上常为多发性,大小约lem左右,少数为单个的,有的可较大。常位于肠系膜与对系膜两结肠带之问,受累肠段可见血结肠壁突出的囊状物,或沿结肠带侧旁排列成串,呈结节样突起。憩室的部位在吲人和、匝裔国家多在右半结肠,而在欧美人多在乙状结肠但发生于直肠者极为少见。如Zolling的374例见于乙状结肠者占92%,而S驿的100例憩窀统计,全结作者单位:51~15广州市南方压院消化病研究所肠有8例,发.于直肠者只有3例。南方医院曾在3245冽诊断性纤维结肠镜检查中检出44例,检出率为133%。其_l】,盲肠及升结肠占88.64%,1例同时见j=商肠及降结肠,乙状结肠仅5例(11.36%)。顾倬报道的34例,20.6%累及乙状结肠,82.4%累及右半结肠一潘国宗等报道的22例中。右半结肠憩室占682%,为左半结肠的5倍。韩兵报道的2o例q,左半结肠占70%。日本、印度、韩国、泰国和爵港的报道与我国相似。憩室形成基本原因为肠壁局限性肌层缺陷及肠腔内压力增高等两大因素。结肠壁缺陷和肠腔内压力大于浆膜面j、力。结肠壁上营养血管穿过的小孔是形成憩窒的薄弱点。憩室可在粘膜和粘膜下层从环行肌柬之间膨出,其向外膨出之处往往是营养血管进入粘膜F层的地方。营养血管多包绕憩室的顶鄢和预部憩膨出处一般在结肠的系膜带和网膜带或系膜带和游离带之间。老年人肠壁结构的改变如胶原、弹性蛋l和网状组织增多使结肠壁张力降低易发生憩室。肠腔压力增高往往与饮食、结肠分节运动的异常和动力障碍等因素有关。Painter等认为低纤维饮食增加结肠分节运动,导致腔内压升高,并使粪便更具柑性,从而延长其通过及排出时间和增加结肠的收缩力。Keith观察到憩室处肠段常变厚而硬,提出“^肠肌肥厚症”与结肠憩室的发生直接相关,认为肠肌肥厚是长期摄人低纤维饮食.造成粪便硬结和肠胜内压增加使结肠负荷过重所致。由于这些因素尚可增加结肠的分节收缩和张力,造成肠内压骤升,久之在肠壁薄弱部位,形成口袋形的憩室。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西餐中高碳水化台物、低食物纤维饮食与憩室发病率高有关。已有实验证明,扑充饮食纤维【】r增加粪便量,改变胃肠通过时间和降低肠腔内压另外,给患者补充食物纤维后,其腹痛、恶心、呕吐雨l肠胃胀气症状常有明显缓解。憩窀容易穿孔。一旦憩室形成,未消化的食物颗粒可滞留其内,阻塞憩室口。由于粘液分泌和结肠菌群过度增殖,致使憩室扩张。仅含粘液的薄壁憩室扳易造成叭管损伤,导致穿孔。由于许多憩室毗邻或位于结肠系膜或阑尾同膜之中,所以穿孔后常形成包裹和肘限。憩室周围局限性脓肿破人游离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