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黄庭换鹅故事VIP免费

黄庭换鹅故事_第1页
1/3
黄庭换鹅故事_第2页
2/3
黄庭换鹅故事_第3页
3/3
王羲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曾经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职,因此有人又把他称作王右军。公元355年,王羲之因为和当时的扬州剌史王述不和,辞去了官职,来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定居。山阴昙酿村有个道观名叫玄妙观,观里有个道士名叫陆静修。他很早就钦慕王羲之的盛名,想请王羲之为观里抄一篇《黄庭经》。可是,他知道自己一向和王羲之没有什么来往,怎么能贸然相求呢?于是,陆静修想方设法,打听王羲之爱好什么,以便投其所好,达到请王羲之写经的目的。一次,他从一个老婆婆处了解到王羲之爱鹅成癖,对白鹅尤甚。于是,他买了一大群全身羽毛洁白的白鹅,放养在王羲之经常路过的一条小溪流里,等待时机。一天,王羲之从小溪旁经过,看到溪里一大群白鹅,喜欢得如痴如呆。他在溪边流连忘返,问:“这些鹅是谁家的,卖不卖?”有人告诉他,这些鹅是玄妙观陆道士养的。王羲之便来到玄妙观,找到陆静修,问道:“小溪里的白鹅是你养的吗?能不能卖给我?”陆静修故作为难地说:“这些鹅倒是观里养的,但观里的东西一向是不卖的。”“我实在太喜欢这些鹅了,我多出些钱,你卖给我吧!”王羲之恳切地说。陆静修乘机说:“卖是肯定不卖的。不过,如果右军大人能为观里抄写一部《黄庭经》,那我就把这群鹅全部奉送给大人!”王羲之一心想得到这群大白鹅,对陆静修的要求一口答应。于是,陆静修便准备好笔墨纸砚,不到半天时间,王羲之就把一部《黄庭经》抄完了。这部《黄庭经》,王羲之书写时用的是正楷工笔,字体雄健有力,令人爱不释手。陆静修高兴极了,便让小道士把鹅用几个笼子装着,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高兴极了,又在溪边的沙滩上用手杖写了一个草体的“鹅”字,这才告辞走了。陆静修看到沙滩上这一笔写成的“鹅”字纵如游龙,横如凤舞,笔力雄健,意态秀拔,真是妙极了,忙叫小道士去拿来一张大薄纸,亲自伏在地上,用笔把“鹅”勾描出来。接着,他又请来石匠,把这个“鹅”字刻在石碑上,供人参观。直到现在,王羲之的这个“鹅”字碑,还竖在浙江绍兴兰亭风景区的一个池塘前,这口池塘便被称为“鹅池”。后来,“黄庭换鹅”这一典故,用来指用自己的高才绝技来换取心爱之物;或者用来赞扬书法的高妙。造纸术是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张仲景是东汉的大医学家,名玑,字仲景,生于公元150年2月26日,卒于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讨医学著作。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拜他为师,经常随他去给人治病,又研读《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等。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黄庭换鹅故事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