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2011年湖南春节习俗的特点及其变化李跃忠(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湖南春节习俗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春节习俗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为东南内陆的一个省份,也呈现出一些地域性特征,具体而言有: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强烈的祈丰年目的,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态具有多样性与变异性以及多民族的春节习俗相互辉映,相互影响等特点。关键词:湖南;春节;门俗特点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31X(2011)04-0097-04收稿日期:2011-04-13基金项目:湖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湘哲社领[2010]14号);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湘教通[2004]284号)作者简介:李跃忠(1971-),男,湖南永兴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戏剧与民俗文化研究。春节是我国农历的重要年节之一,是标志着年岁新旧交替的节日。作为新年的春节,在辛亥革命以前称为元旦、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我国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开始,就将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各省都督府召开会议讨论历法,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作“春节”。湖南位于中国东南腹地,是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桥梁地带。全省土地面积21余万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其它为平原、盆地、丘陵、湖泊、河流;古属荆楚之地,好巫;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世居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苗、侗、瑶、白族、畲族等。湖南是我国古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境内春节习俗有详细记载的历史比较早,目前所见的材料是南朝梁时宗懔(约501-565)的《荆楚岁时记》一书。作者在书中较为详细的纪录了荆楚一带初一至十五的习俗: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1]1-28在此后的历史时间里,湖南春节习俗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春节习俗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出现了许多相同的地方,比方一般都是在进入农历12月后,俗民开始准备年货,年前均有祭灶、杀年猪、打年鼓,大年三十都有吃团圆饭、守岁的习俗,初一都有开财门、拜年等习俗,又春节期间也有许多忌讳,如大年初一忌倒刷牙、洗脸的水,忌扫地等;也2011年8月第11卷第4期Aug.2011Vol.11,No.4湖南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FirstNormalUniversity97第4期2011年湖南学院学报有许多游艺活动,如舞龙队、耍狮子等。但作为东南内陆的一个省份,这里的春节因其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一些地域性特征。一、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湖南民众传统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有少量的高粱、玉米、麦子;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茶、红薯等。由此,湖南春节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这首先是体现在湖南境内传统年货方面。如在笔者家乡湘南一带,民间传统年货的制作原料几乎都是米(粳米或糯米),像“兰花根”、“牛舌头”、“切面”、“花片”、“烫皮”、“曲曲”、“禾米”(按:后面两种是记音词)等都是以糯米为主掺以少量粳米做成的;也有的是以红薯为主,而以米为辅制作的,如传统“米糖”的制作就是先用红薯熬煮浓度较高的糖水,再把爆米花掺在里面,通过压、踩、打、切而成,至于“刮皮”就完全是用红薯做的了。又如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