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PBL组员:李展鸽祁倩娴刘鹏鹏马悠倩2012.5.9-----------急性肾盂肾炎病史摘要:胡X,女性,28岁,已婚。述畏寒发热6天,腰酸、尿频、尿急3天,于9月16日入院。现病史:患者与9月11日开始畏寒、发热,体温39摄氏度以上,伴有头痛不适,恶心,食欲不振等。从9月13日起,出现腰部酸痛难受,当晚全身出大汗,自感热度减退,但腰部酸痛较日间更甚,无放射性痛。当天解小便自感疼痛,排尿的次数增多,每天可达20次左右,有尿意感时必须解小便,否则尿可流至库内或床上。经当地医院诊治,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加剧,遂转至本院。既往史:于今年6月在当地医院住院10天,出院诊断为“膀胱炎”。出院后,每日解小便次数任比往日增多,无尿痛。体检:体温40℃,脉搏135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35/75毫米汞柱(17.95/9.98kpa)。发育营养佳,神智清楚,呈急性面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出血点。颈软,心肺无异常,腹部柔软,肝脾未触及。右侧肾区(脊肋角)有明显叩击痛。化验:血红细胞36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9克,白细胞总数17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4%,嗜酸性白细胞1%,尿蛋白微量,红细胞(+),白细胞(+++)。早晨清洁中段尿作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菌落计数11万/毫升尿。入院后经抗生素等治疗,住院28天,痊愈出院。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结构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物为T-H糖蛋白。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质在肾小管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管型尿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问题:本例尿检查未发现管型,为什么?尿中出现蛋白管型,都是肾损害的表现,但是管型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所以蛋白出现在肾病早期,而管型的出现意味着肾病的发展和进程。先有蛋白而没有管型就很好解释了。补充:在一些慢性病中,可以出现没有蛋白而管型存在的现象,这是由于所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的局限造成,另外,治疗期间,尽管蛋白质被控制在阴性,但是形成管型的损伤的肾单位还存在,至管型消失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滞后于尿蛋白的消失,即可造成尿蛋白隐形而镜检可见管型。肾盂肾炎在严重的时候可引起并发症:肾周脓肿肾周脓肿临床病理:起病急,病人出现发热、寒战和白细胞增多等症状,常有腰部酸痛和肾区叩痛,并有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和尿道症状。尿检显示脓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菌尿,也可出现血尿。白细胞管型在病变累及肾脏时在肾小管内形成,对肾盂肾炎的临床诊断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