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2005,Volume2,No.5(SerialNo.6)美中医学JournalofUS-ChinaMedicalScience,ISSN1548-6648,USA55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探讨谢新才∗(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100010)摘要:本文将中医理论与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等相联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性探讨,并发觉原、井、荥、输、经、合、络穴分别与DA、谷氨酸(Glu)、肾上腺素(Adr)、去甲肾上腺素(NE)、组织胺(H)、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等递质能神经元似具各自对应性。并进一步阐述了对当前神经科学和经络实质相关性研究的展望。关键词: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相关性;对应性;中心体;无髓神经纤维;微管;轴浆运输;722∗谢新才(1966-),男,硕士,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经络,著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探析》等专著;通讯地址: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邮编:100010;联系电话:010-86071463;E-mail:xxica@163.com.在当前的中医多学科研究领域里,本文将中医理论与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等相联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思维方法,参以现代研究的实验依据,进行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探讨。1.思路简述本人在高中的业余爱好就是学习中医,在学习了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针灸学》[1]后,就知道经络实质是一个待解之谜,当时就有了“经穴——特异的神经支配”的念头。随后这一念头一直萦绕在我的思维之中。进入大学期间,在针灸经络的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种促使我探讨经络实质的信念。首先虽接触了有关的研究资料,但对诸多不一的实验结果和见解确是无所适从,迨学习《经络结构探索》[2]后,才深受启发,并认为经络外周结构应为“间隙疏松结缔组织”,这与合之有象可见、分之无迹可寻的“波导管”见解是相得益彰的。而对穴位本质的探讨,依据针刺作用机理研究的结果:经穴如果失去了神经的支配(就是有特异的神经支配),其相应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针感(酸、胀、重等)亦是通过神经传导而形成,这表明经络机能必以神经为主导,可见单从“外周”来认识经络是不足的。再者,神经系统的机能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有关针刺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的报道指出[3,4],针刺可以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并且针刺效应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变化来实现,由此联想到针刺效应的特异性是否与特异的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有关呢?鉴此,就希望能从特定穴的命名及功效得到启示。对原穴的命名主要与原(元)气相关,根据推导,认为元气与多巴胺(DA)相当,于是就将原穴与DA能神经元连系起来,按照类似的思考方法,也发觉特定穴的功效与其它递质的效应有着较大的各自对应性,并且很多针刺经络研究认为能用本假说进行解析。但当今医学又尚无象假说图那样的神经传导系统记载。以后,又经过十余年的思索和查阅有关研究报道,认为很有可能是现代神经解剖学尚未明晰的一个系统。如:脊网束起自脊髓第X层的起始细胞能接受肽能和单胺能传入冲动[5]。并认为递质能神经元在外周应有特定的调控点,这与经穴的分布有遥相呼应之势。2.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据经典记载,同名特定穴在功效和主治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探讨56再看看神经生物学对神经递质的分类,通常将中枢递质分为经典递质,神经肽以及一些有待确定的可能递质。而经典递质包括:(1)胆碱类:主要为乙酰胆碱。(2)单胺类: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组胺。(3)氨基酸类:根据其中枢作用可分为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两大类,前者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后者主要有氨基丁酸和甘氨酸[6]。在将特定穴功效与经典递质效应进行比较时,发觉原、井、荥、输、经、合、络穴分别与DA、谷氨酸(Glu)、肾上腺素(Adr)、去甲肾上腺素(NE)、组织胺(H)、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等递质能神经元似具各自对应性,现进行如下分析:2.1原穴——多巴胺能神经元•《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