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鱼遐兰鉴堕血置医应处皿卫凶2年旦月第10卷第3期205·综述·一基底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李建文黄鸿镶李铁林摘要在颅内动脉瘤中,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比较困难。随着影像诊断、显微外科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基底动脉瘤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动脉瘤血管影像特点,采取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治疗。关键词基底动脉瘤;外科治疗;血管内治疗裹蒸葬基底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位于后颅窝深部,可累及脑干、脑神经、穿支动脉等重要结构,一旦破裂预后较差,术后死亡率和病残率仍高于前循环动脉瘤。目前多根据病情和瘤体影像特征采取综合治疗。1基底动脉瘤的类型和发病基底动脉瘤一般位于基底动脉分叉处、基底动脉中段或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的起点附近。到恤mby描述了3种形态:(l)基底动脉增长、扭曲,呈梭形或s形;(2)球形;(3)囊形。前两种不易破裂,但可压迫相邻的结构而产生第5、6、7、8脑神经症状,以及出现反复或两侧交替发作的不全性偏瘫、体位性眩晕和眼球震颤等脑干症状,有时甚至引起脑积水。囊状动脉瘤一般多位于基底动脉末端分叉或小脑动脉的起始部位,大的可产生压迫症状,小的未破裂前多无症状。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多种复杂因素导致的获得性疾病。血液动力学压力引起的血管壁损伤和退行性改变可导致动脉瘤的发生;动脉壁的慢性炎性增生性反应、损伤修复过程以及蛋白水解酶调节的分解和合成代谢失衡均与动脉瘤形成有密切关系。基底动脉末端分叉处最容易直接受到来自基底动脉大量的血流的冲击;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基底动脉瘤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动脉瘤的发生比2:。2基底动脉瘤血管影像改变急性期颅内CT检查可及时发现基底动脉瘤破裂导致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血肿以及出血后血管痉挛所致的脑梗死改变〔’〕。sAH发生率约为50%。如果发现位于基底动脉末端规则的高密度圆形小点,结合病史要高度怀疑动脉瘤存作者单位:529070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李建文、黄鸿镰);510282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李铁林)在。CTA检查不受血管瘤局部血流状况、钙化以及体内金属磁性存在的影响,对颅内较大的动脉显示较好,并可检出直径大于4mm的颅内动脉瘤〔4,,〕。据报道,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一CTA)诊断脑动脉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厂6川,其图像可任意角度旋转,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瘤颈状态以及瘤体、瘤颈部和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颅骨的解剖关系,观察瘤体腔内有无血栓等,检查时间短,适于急诊和躁动的患者,甚至对邻近位置的多发动脉瘤也有较高的检出率。有部分学者认为,3D一CTA可作为脑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但也有学者认为,3D一CTA仅能部分取代DSA来诊断颅内动脉瘤。3D一CTA也有其局限性,如图像视野不够开阔,不能确定血流方向和流速,不易掌握最佳延迟时间,难以排除大脑静脉血管影像的干扰,也不易显示紧靠颅底的动脉瘤〔8〕。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动脉瘤直径通常较大,易于发现;位于基底动脉中段或其他部位者则难以检出。MRA检查能发现较大的基底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末端分叉处的动脉瘤最易被检出。但MRA的空间分辨率和血管精细程度不及CTA,而且州眼八对血管状态敏感,信号易丢失,容易造成假象,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可明确诊断动脉瘤〔“,7〕。由脑血管造影发现的椎基底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2%。DSA在图像质量、判断血流方向和优势供血等方面仍优于其他检查手段,是公认的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9〕。除了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基底动脉瘤外,应用DSA检查还能同时检出颅内其他位置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合并发生的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烟雾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或狭窄等病变,从而为进一步处理提供有效的血管影像资料。1996年wardlaw报道了应用经颅彩色功率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瘤,其特征是:(l)动脉“盲端”明显膨出,而这种膨出在动脉两端没有连接;(2)·206·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乡全明迎丝生退丑一.笙一坦;赘笙.工期在非正常的动脉部位出现彩色血流;(3)彩色血流区比邻近的正常动脉宽;(4)扩张比邻近的动脉更明显。但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报道尚较少。3基底动脉瘤的处理基底动脉系统的巨型动脉瘤(直径>2cm)相对较多。据Drake和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