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23期2009年12月甘肃科技GansuScienceandTechnologyIf.25Ⅳ0.23Dec.2OO9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生态修复技术王社宁(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摘要: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针对目前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系统修复可以采用的技术,即基础生境改善、外源控制、内源清除、河道疏浚、生态调水、湿地保护区、生态护坡、河道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浮床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群落结构和长效管理。同时,在水源地生态修复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流域治理与饮用水水源治理的关系、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系、陆域治理与水体修复的关系、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的关系。关键词:饮用水水源;水源保护;生态修复中图分类号:X502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也随之加快,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的生态系统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丰水期的洪水泛滥、枯水期的水流减少和湿地萎缩、水土流失的加重、流域自然风貌的改变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生态修复作为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技术之一,通过改善水文条件和地貌学特征,从而改善河流的结构和功能,保护水质满足饮用的标准和要求。对受破坏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进行修复,为维护饮用水安全发挥了很好的成效。修复被定义为把一个事物恢复到先前的状态的行为。修复包括完全复原、部分恢复、增强和创造四个方面的含义。水生态修复就是采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措施,将已经退化或损坏的水生态系统恢复。主要是通过保护、种植、养殖、繁殖适宜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减轻、消除水体污染,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分为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两类。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水质、水温条件的改善,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生物物种的修复,服务功能的增强。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作为河流的一个特殊河段,由于其服务功能定位的特殊性,其对生态修复的需求和要求更迫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水质和水量稳定要求非常严格,这对其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能造成过大的波动,在流域尺度或者环境关联区大范围实施生态修复措施。1国内外研究进展河流生态修复,是生态工程学与水利工程结合后形成的一个分支。对受损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在发达国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效。1.1国外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德国学者Seifert在1938年首先提出了“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是生态修复研究开端的标志。1963年由H.T.Odum等提出“自我设计”的生态学概念用于工程中,首次提出“生态工程”的概念。1989年美国的Mitsch和Jorgensn奠定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莱茵河治理为河流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美国于1992年出版了“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1998年出版了《河流廊道修复》。英国于20世纪9O年代制定了“河流修复指南”,在流域尺度下开展河流的生态修复,成立了英国河流生态修复中心。1986年日本开创了“应用生态水工学”理论。澳大利亚水和河流委员会于2001年4月出版了《河流修复》,为河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国外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河流连续性恢复、河流蜿蜒性恢复、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河流深槽和浅滩序列的重建、河流栖息地加强结构、亲水设施建设、河道疏浚等。1.2国内生态修复研究进展20世纪80年代,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开始引起重视,9O年代末,我国开始了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的试点,董哲仁等首次提出了“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其编写的《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为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科研与工程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理论。总体来说,国内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仍56甘肃科技第25卷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国外生态修复相比,我国的生态修复存在许多差距,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多偏重于河流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注重水质的改善,而不强调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复原或修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状态。2生态修复主要技术2.1基础生境改善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护坡(护岸)建设、改善水源地的物理、生态环境(光照、透明度)和水文条件。常用的生态护坡技术有:植草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