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的诊断和防控毕延清(徐州市祖代种鸡场,江苏徐州221008)摘要:介绍了鸡新城疫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类症鉴别和防制方法,以期为科学防制鸡新城疫提供参考。关键词:鸡新城疫;诊断;防控中图分类号:S858.3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09)09-0154-03鸡新城疫(ND)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侵害鸡,其他禽类也可感染。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死亡率达90%以上,传播迅速,是养鸡业中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之一,最早发现于印度尼西亚,之后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1病原鸡新城疫的病原体呈蝌蚪状或不规则圆形,大小中等,约100~500nm,在病毒分类学中的位置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黏病毒属(Paramyxovirus)中的一个种。病鸡的气囊和气管渗出物、脑、脾、肺以及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存在大量新城疫病毒。此外,在骨髓、睾丸和卵巢中也存在该病毒。该病毒能够在发育鸡胚的绒毛尿囊膜和尿囊腔内生长繁殖,初次接种36~72h后引起鸡胚死亡,胚体严重出血,且在胚体和尿囊液中含有大量病毒。鸡新城疫病毒也能在多种动物的细胞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病变。抗鸡新城疫血清能中和病毒,并抑制病毒对红血球凝集,实验室诊断上常利用该方法鉴定鸡新城疫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敏感。病毒易在干燥、日光及腐败的环境下被杀死。但是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病毒可以生存较久,如组织和尿液中的病毒在0℃的环境中,至少可以生存1年以上。在已经埋葬的尸体和土壤中,病毒能生存1个月。在室温和较高的温度下,存活期较短。常用的消毒溶液,例如2%苛性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1%来苏儿等,可在3min内将病毒杀死。新城疫病毒的抗原性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毒株致病力有较大差异,有的毒株可在72h致死成年鸡,而有的毒株对雏鸡都未引起明显症状。根据其毒力,可将病毒分为3型:低毒力、中等毒力和强毒力。2流行病学特征鸡、火鸡、竹鸡、鸽、野鸡和鹌鹑都有易感性,以鸡最易感。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鸡易感性都会有差异,纯种鸡和杂交鸡易感性高,幼龄鸡和中雏鸡易感性也高,2年以上鸡易感性较低。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流行间歇期的带毒鸡及鸟类。病鸡由眼泪、鼻汁、咳痰、粪尿等排出大量病毒,一般多在出现症状前24h即可排毒。多数鸡在症状消失后5~7d停止排毒,少数鸡在康复后15d甚至2~3个月仍可排毒。在流行停止后的带毒鸡,常呈慢性经过,精神不好,有咳嗽和轻度的神经症状。保留该慢性病鸡,是造成该病继续流行的原因。该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如飞沫、空气传染,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常通过病鸡群的转移和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饲料袋以及人工车辆往来等传播,鸡蛋也可带毒传播该病,创伤及交配、野禽鸟、外寄生虫等均可机械地传播该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较多,特别是取决于不同季节中新增鸡的数量、鸡只流动情况和适合病毒存活及传播的外界条件。如购入貌似健康的带毒鸡,并将其合群或宰杀,可使病毒散播。污染的环境和带毒的鸡群是造成该病流行的常见原因。易感鸡群一旦被强毒感染,可迅速传播并呈毁灭性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近年来,由于母源抗体、免疫程序、免疫方法、免疫质量、营养缺乏、其他传染病影响、环境不良等多种应激因素,造成鸡群免疫力不均衡,易在免疫鸡群发生非典型新城疫,已经成为养鸡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另外,从2000年冬季以来,在做过正规新城疫免疫的肉鸡、蛋鸡和种鸡群中出现了严重的新城疫感染。国内报道分离出的ND病毒为变异了的基因Ⅶ型,常规疫苗已不能有效地控制该病,而且该病至少还存在5个基因亚型,因而只有采用当地的基因Ⅶ型毒株研制的灭活疫苗才能有效控制和防止疫情流行。3临床症状3.1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突然发病,常无特征性症状即突然死亡。多见于雏鸡。3.2急性型体温43~44℃,精神委靡,食欲不振,口渴,羽毛松乱,闭目缩颈似昏睡,头下垂或深入翅膀,翅、尾下垂。冠、髯暗红或黑紫色。嗉囊充满液体或气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