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ase4泌尿系统水肿腹水肾脏疾病2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edema)。全身性水肿局部水肿•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散分布•常表现为全身多部位水肿和皮肤受压后长时间下陷,也称凹陷性水肿;伴体重增加•液体聚集在局部组织间隙•胸腔积水腹腔积水,水肿的特殊形式•内脏器官局部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3(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4.淋巴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水肿的发生机制4rightheartfailure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①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心性水肿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②血栓、栓塞、肿瘤压迫→局部静脉压↑→局部水肿③血容量增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滤过压增大→组织间液生成增多5hepatocirrhosis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由于血浆蛋白减少所致。其中白蛋白是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引起白蛋白减少的原因:①合成减少:营养不良、严重肝功能障碍②丢失过多:见于肾病综合征——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严重破坏,使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③分解增加: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等④血液稀释:体内钠、水潴留或输入过多6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常见于炎症、缺氧、酸中毒等•由于血浆蛋白浓度远远高于组织间液蛋白浓度,因而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造成血浆胶渗透压降低和组织间液胶渗透压增高→水肿•此类水肿液中蛋白含量较高,可达30g/L-60g/L,称为渗出液。7•上述三种因素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此时,淋巴回流量可出现代偿性增加。•若组织间液的增多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即可使组织间隙中出现过多体液积聚,导致水肿。1.淋巴回流的潜力很大,组织间液生成增多达临界值导致明显的凹陷性水肿以前,淋巴回流可增加10-50倍。2.淋巴回流也是组织间隙蛋白回流入血的唯一途径,该途径可降低组织间液胶渗压。淋巴回流是对抗水肿的重要因素。8淋巴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见于丝虫病、肿瘤等。丝虫病时,大量成虫阻塞淋巴管。恶性肿瘤可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也可压迫淋巴管;乳腺癌根治术时,大量淋巴管被摘除•水肿液中蛋白含量较高,可达40g/L-50g/L。•与炎性渗出液相比,这类水肿液无菌、细胞数量少,蛋白质多为小分子蛋白质,无纤维蛋白原等高分子量蛋白。9(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GFR1.GFR(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肾小球率过滤)降低2.2.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水肿的发生机制10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局部水肿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全身性水肿11临床表现患者皮肤(局部或全身)紧张、发亮,原有的皮肤皱纹变浅、变少或消失,甚至有液体渗出,或以手按压后局部发生凹陷,但有些疾病引起的水肿为非凹陷性。12全身性水肿局部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粘液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药物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其它•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如:•局部炎症•过敏•肢体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丝虫病13全身性水肿——鉴别要点•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粘液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特发性水肿•逐渐形成,下肢→全身,较坚实•有心衰体征如肝肿大、心脏杂音等•迅速发生,眼睑→颜面→全身,水肿质软易移动•伴肾脏病其他表现如蛋白尿、血尿•缓慢发生,下肢→腹部→全身•有肝炎史,有慢性肝病症状•缓慢发生,与低蛋白血症有关•伴消瘦、乏力、恶液质、贫血•见于甲减患者,非凹陷性水肿•月经前7-14天眼睑、踝部及手部等轻度浮肿•伴乳房胀痛、盆腔沉重感•月经后消失•几乎只发生于女性,原因不明•与体位有关,有周期规律14腹水•正常腹腔内仅有少量液体,一般不超过200ml,腹水是指因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腹腔内液体积聚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