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及术后处理王东【摘要】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关键词】宽颈动脉瘤;3D弹簧圈;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由于自身的解剖学特点,弹簧圈解脱后容易进入载瘤动脉,其血管内治疗目前仍是一个难点。随着3D弹簧圈、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以及新型颅内血管专用支架应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以来,我科共收治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40~76岁。临床及影像资料:27例中已破动脉瘤25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颅脑CT平扫提示不同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血肿,急诊入院。未破动脉瘤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均行MRA检查发现动脉瘤。病情分级:Ⅰ级3例、Ⅱ~Ⅲ级18例、Ⅳ级5例、Ⅴ级1例。1.2影像资料:颈内-后交通12例,前交通10例、大脑中3例、椎-基动脉2例。动脉瘤大小:动脉瘤直径4~10mm16例、11~15mm8例、16~25mm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包括绝对宽颈和相对宽颈,前者指动脉瘤颈宽≥4mm,后者指动脉瘤颈体比大于1/2。以上病例经介入治疗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均符合宽颈动脉瘤的纳入标准。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了解动脉瘤位置大小、形状及与载瘤动脉关系。根据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学特征制定治疗策略。主要采用以下技术处理宽颈动脉瘤。1.3.13D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当动脉瘤颈体比0.5~0.8、瘤颈宽度4~6mm时采用此技术,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和全身肝素化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经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使用5F或6F导管鞘及Guiding,根据动脉瘤部位,将导引导管送至颈内动脉管头平第2颈椎水平。根据动脉瘤的形状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微导管进行蒸气塑型。然后在路图引导下,通过微导丝辅助,导入微导管,直至微导管头端进入动脉瘤腔内的最佳位置(一般是进入瘤腔1/3—1/2处,)先选择三维网篮型弹簧圈,当动脉瘤不规则时按公式[(长度+宽度)/2]计算动脉瘤平均直径,即为首枚弹簧圈的直径,通过微导管缓慢送入动脉瘤腔,使其从多个方向沿动脉瘤壁缠绕并跨越动脉瘤颈部,形成稳定的网篮支架,覆盖动脉瘤颈成篮满意后,解脱微弹簧圈。再选择三维或二维填塞型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如第一次填塞未能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篮状结构或未能满意覆盖瘤颈,可回抽弹簧圈重新成篮;或调整微导管位置后重新成篮,直至形成稳定的框架并充分覆盖瘤颈才能解脱并进行下一个弹簧圈的填塞。在栓塞期间,注意适时地进行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的栓塞情况和载瘤动脉情况。栓塞完毕后,再次进行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和载瘤动脉情况。1.3.2瘤颈重塑形技术,当瘤颈宽度6~8mm,动脉瘤颈体比0.8~1.0时,单纯采用“筐篮”技术无法保证安全,可考虑使用此技术。所有患者均麻醉和全身肝素化下行手术。经单侧股动脉入路,双“Y”形阀,即将一个Y阀连于另一个Y阀的侧孔,再将其连接在导引导管上,置入导引导管,分别放置微导管系统,及球囊系统。首先将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再将一个带有不可脱球囊的导管放置于瘤颈处的载瘤动脉。开始栓塞时,先充盈球囊,封闭瘤颈,再通过微导管送入弹簧圈。置入弹簧圈后,立即缩小球囊,观察栓塞结构是否稳定。必要时造影证实,然后解脱弹簧圈。之后再次充盈球囊,按上述方法依次置入其余弹簧圈,直至动脉瘤腔完全闭塞。通常每次球囊充盈的时间不超过5min,以避免远端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1.3.3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所有患者均在术前3d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及波立维75mg/d。急诊患者手术前1d或手术当天口服波立维300mg,阿司匹林400mg,术后继续口服波立维75mg,/d3个月,拜阿司匹林100mg/d半年。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和全身肝素化下行手术。选取两个最佳工作位制作路图:一个选择载瘤动脉最清楚的位,用以支架释放;另一个选择动脉瘤颈显示最清楚位置,用以填塞弹簧圈。采用平行后释放技术安放架,即先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内,选择支架宽度大于载动脉直径0.5~1mm,在骑跨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