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差异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也就是教师的教如何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传统的“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和“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策略,不仅未能使学习好的学生获得帮助,还使优等生失去学习兴趣。学生的差异不只是反映在少数特殊学生身上,对于多数普通能力的学生也存在照顾差异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研究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教学。一、个性的含义及特征(一)个性的含义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个性一词被引入心理学领域后,表示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二)个性的特征1.整体性。2.稳定性。3.独特性。4.社会性。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一)先天遗传先天遗传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二)后天环境1.家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二,家庭教育的态度和方式。第三,父母自身的个性和素质。2.学校。第一,课堂教学和班集体的影响。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系统科学知识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产生影响的途径。第二,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品德是学生衡量自己品行的标准;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教师的肯定和赞赏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和愉悦。第三,同伴关系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所必须的条件。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个体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下,其个性就会带有这个社会的痕迹。(一)学生个性差异的概念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容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教育者以爱心和智慧在孩子成长的事业上做了多少工作,他所教导的学生们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心理学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受遗传、环境、种族文化差别等等的影响。个性差异是也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教育的依据,只要研究和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二)学生差异的表现情况1、个体内的差异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一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爱好等的不平衡。同一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在智力的不同侧面具有差异性。例如,克瑞、格勒和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着个体内差异,如,同年级、同年龄的儿童A和儿童B,A儿童在语言方面发展特别突出,但其他方面的智力表现却在一般水平,B儿童动作协调接近成人水平,但智力的其他方面却比成人低。2、个体间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个体间差异在学生中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国外研究发现,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来说,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逐渐降低在小学阶段,相关在0.6---0.7之间;在中学阶段,相关在0.5---0.6之间;在大学阶段,相关在0.4---0.5之间。但并不是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成绩一定就好,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学习也未必就差。3、学生基本功和学习兴趣的差异(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如有的学生上课时思维要敏捷;有的学生擅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则擅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好于其他同学;有的参加过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的培训,有的甚至参加过竞赛活动。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反映出不同的情况,这就产生了学生间的差异。(2)、学习兴趣的差异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有的学生智力因素虽好,但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