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与导引》2008年5月第24卷第5期(总161期)ChineseManipulation&QiGongtherapy.May2008,Vol.24,No.5近代中医推拿中的淋巴引流术李应志姜国成指导老师:廖品东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610072)摘要按摩对淋巴系统有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在国外越来越受重视,国内有关淋巴系统的按摩报道较少,通过对近代国内外有关淋巴系统的按摩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对其临床应用和手法特点做一介绍,希望引起国内同道的重视。关键词淋巴引流术推拿术机理应用淋巴管系统是循环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人体免疫器官。通过淋巴液的回流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带回至血液中,将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大分子以及组织中的红细胞和细菌等,肠道吸收的脂肪的80%~90%是经淋巴回流这一途径被输送入血液的[1]。按摩对增快淋巴系统回流有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在国外越来越受重视。1淋巴引流术的由来1932年法国物理治疗师Emil和EstridVodde发明了这种技术[2]。他们二人在研究淋巴系统生理特性方面花了不少功夫,最终发明了一套手法,用以提高淋巴液的回流速度。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最终形成了一家一派,并且正式将这种技术命名为“人工淋巴引流术”。后来二人在丹麦建立Dr.VodderCenter学校,开始在欧洲传播这种技术。1971年,他们的学生在奥地利建立了分校,并于70年代中期将这一技术传到了北美,80年代后期,Dr.Vodder学校地位在北美得到触立,成为全北美传授这一技术的最高“权威”机构,开始广泛传播“人工淋巴引流术”。2淋巴引流术的机理目前国外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①治疗水肿通过对浅表淋巴系统的刺激,可以加速淋巴回流,减轻非心源性水肿有较好疗效[3]。②缩小瘢痕,加速组织痊愈,包括烧伤、创伤和皱纹,清除淋巴液可有效降低局部纤维化的发生率,在欧洲,不少病人通常在手术后接受淋巴引流按摩。临床证明淋巴引流按摩术后对减轻术后肿胀和粘连疗效肯定,并且可以提高患者恢复速度和质量[4]。③通过按摩加快淋巴的引流,可以减轻神经末梢周围的液体压力,使炎性物质快速被淋巴液带走,清除溶解在体液里并刺激痛觉感受器的化学物质和废物,可有效减轻疼痛[5]。④提高机体免疫力:通过按摩,提高机体淋巴液的回流速度,改善淋巴管道的流通状况,加速机体自身废物的代谢和毒素的消除,长期坚持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6]。⑤美容:长期对皮肤进行手法刺激,加速皮层的淋巴回流,丰富的淋巴液使皮肤生发层的细胞代谢旺盛,使皮肤变得光泽而富有弹性,同时还可以消除面部多余脂肪,减少皱纹,消除疤痕,达到美容效果,按摩身体其它部位,能够升高体温,燃烧多余脂肪,起到瘦身塑形的作用[7]。3“淋巴引流术”的临床应用由于认识论与方法学的不同,从《黄帝内经》成书始已有较完整指导理论的中国推拿疗法,尽管尚未明确提出“淋巴按摩”的概念,但通过对近、现代的相关文献记载,我们发现与“淋巴引流术”较多的交叉点,且运用范围更为广泛。3.1上肢的应用上肢的淋巴管包括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2种,在前臂有3组引流管,分别为尺侧组、桡侧组和中间组。左、右上肢的两条淋巴导管由远端向近心端回流,最终都进入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的汇合处。深淋巴管是沿深层动脉走行的,可引流肌肉、骨膜和骨的淋巴液。在臂部,位于肘部的肱骨滑车上淋巴结过滤来自尺侧和深层的淋巴液,最后这些淋巴液再经腋淋巴结过滤;桡侧组和中间组也是最终引流进入腋淋巴结[8]。四川省金堂县老中医任天华医师,善于用手法治疗上肢甲沟炎,其手法特点是先从三角肌部开始至上肢远端行常规放松手法,然后配合向心性的推法。对甲沟炎引起的甲周红肿、疼痛,甚至脓液形成等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再如,治疗上肢部腱鞘炎时,除了对病变局部进行手法处理外,提出要抬高患肢,重拿腋窝处(淋巴结群)等,可有效地促进淋巴液的回流。上肢的淋巴引流方向是从近心端即从三角肌处开始,沿上肢长轴依次向手腕方向放松[9]。在治疗甲手法研究4《按摩与导引》2008年5月第24卷第5期(总161期)ChineseManipulation&QiGongtherapy.May2008,Vol.24,No.5沟炎时,从颈部开始放松,先松缓了近心端的淋巴组织,为远端淋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