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蠕虫总结虫名形态特征生活史致病性免疫实验诊断流行&防治原则成虫虫卵感染阶段感染方式体内移行寄生部位中间宿主终宿主致病阶段与临床表现血吸虫(又名裂体吸虫,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流行)雌雄异体雄虫:较粗短,乳白色,腹面有抱雌沟雌虫:细长,因肠管内残留血色素较多,灰褐色或黑色80×60um,椭圆形,无卵盖,有侧棘,内含一毛蚴。卵壳上有微管贯通内外。毛蚴和卵壳之间有油滴物质SEA,虫卵成熟后可经卵壳微管缓慢释放进周围组织尾蚴尾部分叉。具有向光性,钻腺分泌溶组织蛋白酶,最快10秒钟可钻入皮肤。离开水6秒死亡,故及时擦干疫水可有效防止尾蚴钻入皮肤:接触疫水皮下→肺→门脉系统血吸虫尾蚴进入人体后24d开始产卵初产卵经11D变为成熟卵,再过11D死亡。只有成熟虫卵才能随粪便排出体外,接触疫水后至少35天才可能从粪便中查到虫卵。已知吡喹酮只能杀死血吸虫童虫和成虫,不能杀虫卵,血吸虫病人治疗后22D还可能查到活虫卵.因此22D后复查。血吸虫卵进入肠腔的原因:成熟虫卵分泌SEA,肠组织炎症、坏死,肠蠕动,腹内压增高。成虫: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钉螺人以及多种哺乳动物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均可致病:尾蚴→分泌溶组织蛋白酶→尾蚴性皮炎,属于Ⅰ和Ⅲ型变态反应童虫→机械性损伤→童虫性肺炎成虫→夺取营养;机械性刺激→营养不良;血管内膜炎(血吸虫引起的肾炎,关节炎属于Ⅲ型变态反应)虫卵(造成主要病变)→虫卵肉芽肿(只有成熟虫卵才能引起,病理初期何博礼现象,属于Ⅳ型变态反应)→肝肠纤维化→晚期表现为腹水(大肚子病),肝脾肿大,消化道出血。临床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果酱状粪便)慢性血吸虫病(占感染者多数)晚期血吸虫病(又分为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结肠增殖型)异位血吸虫病(多见肺,脑,皮肤)常见病变部位:结肠,直肠和肝脏属于伴随免疫,感染免疫的特征是激发抗原来自成虫,靶标为再感染的童虫。主要机制: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1.病原诊断:粪便沉淀涂片法,集卵法,毛蚴培养法,直肠活组织检查法2免疫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COPT):检查循环的抗血吸虫抗体ELISA1.流行:分布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病人,病牛为主要传染源。2.防治:查治病畜病人。控制消灭钉螺。加强粪便管理。治疗药物:吡喹酮虫名形态特征生活史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实验诊断防治原则成虫虫卵感染阶段感染方式体内移行寄生部位中间宿主终宿主华支睾吸虫(肝吸虫)黄瓜子状,半透明,腹吸盘位于虫体前五分之一,睾丸分支蠕虫卵中我最小形似芝麻棕黄色囊蚴口: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童虫经胆总管或者随血流或经腹腔到肝胆道发育为成终宿主的肝胆道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纹沼螺和赤豆螺);第二中人犬猪猫等童虫,成虫,虫卵均可致病机械和化学刺激造成胆管阻塞(引起胆管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肝问诊:食生鱼片病原学诊断(确诊)集卵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2.加强宣上有盖来下有疣肩峰明显内毛蚴虫。虫卵随粪离体。间宿主淡水鱼虾(如麦穗鱼)实质萎缩引起肝硬化)虫卵可引起胆石。晚期造成肝腹水常见体征:肝脾肿大法,十二指肠引流教工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3.合理处理粪便4.药物治疗-吡喹酮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虫体肥厚,腹部扁平,背部隆起。全身布满体棘。卵巢于子宫并列,睾丸左右分枝并列金黄色,酒坛形,底部厚,上端薄。卵盖大,可脱落。卵内有一个卵细胞和数个卵黄细胞。囊蚴口:①生食/半生食溪蟹、蝲蛄②喝生水童虫经肠壁入腹腔,并徘徊于各器官→穿膈肌进入胸腔→肺终宿主的肺脏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溪溪喇蛄,猪和鼠可作为转续宿主人,肉食动物主要为机械损伤与继发感染,异物反应急性期(童虫所致)慢性期(成虫寄生所致):分为脓肿期,囊肿期(肉芽组织增生并包围虫体,囊内可见大量虫卵和夏科雷登结晶),纤维瘢痕期异位寄生可见脑,腹,皮肤1、痰液、粪便查虫卵2、皮下包块组织活检3免疫学诊断4影像学诊断吡喹酮吸虫小结&补充:1.吸虫概述:⑴形态--长舌状/叶片状,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雌雄同体(血吸虫除外),有口吸盘和腹吸盘,虫卵有卵盖(血吸虫除外)⑵间接型生活史,无性生殖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