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习惯在养成。”自我校成立《小学生计算失误成因及提高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自觉地按研究计划及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指导实验工作不断探索,提升了教学效果。一、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把观念的更新贯穿到课题研究中。《数学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研究的依据。为了使学习和研究齐头并进,我坚持每周进行理论学习。先后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课程改革》以及课题研究有关材料,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提高了理论认识和课题研究技能。二、教师角色发生转变,课堂气氛开始宽松,孩子的灵感有了涌动的空间。教材编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供了大量的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师很容易地转换了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学生之间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个体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的将这些个性的策略和想法展示出来,让不同的思路在碰撞中擦出火花,给每一个人以启发,促进不同个体的共同发展。三、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在成为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上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是:听讲、模仿、练习。随着新课程实施,在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这种单一的学习模式正在逐渐改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在成为重要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开始成为一个生动、丰富、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实践过程。四、教材注重数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伴随着丰富的情景走进数学世界。现在的数学课堂已经一改过去的复习——引入新知——例题——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教材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形象的情景,有的充满着神秘的童话色彩,有的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还有的是充满着强烈的探索性。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