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7-07-12��作者简介:冀�涛(1967-),男,高级工程师,煤田地质勘探专业毕业,现在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从事煤矿生产管理与技术工作。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条件评价冀�涛1,杨德义2(1�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太原�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沁水盆地煤变质程度高,煤层厚度大,煤层埋深适度,构造简单,从煤层气形成的条件来看,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利的地区之一。开发利用沁水盆地的煤层气资源,对于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加快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沁水盆地;煤层气;评价��中图分类号:P618�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0959(2007)10�0083�041�地质概况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含煤面积29500km2,煤炭储量5100亿t,为特大型含煤盆地。自上元古代山西陆台形成,到古生代广泛海侵,本区沉积了前寒武系、寒武系,加里东运动本区隆起,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地层。华夏系拗陷控制了中上石炭世的沉积,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本溪组、太原组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之上。二叠纪阴山构造带隆起,海水退出,转化为过度相的山西组含煤沉积。煤系平均总厚200m。二叠系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为煤系主要盖层,厚500~1500m。造密集发育,主要为大型断裂的两侧或临近地区,岩石力学性质处于中等强度。10煤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南部、西南部地区。岩性以粉砂岩为主,构造属中等发育区,局部小构造密集发育,主要为大型断裂的两侧或临近地区,岩石力学性质处于中等强度。3)稳定顶板分布区:2煤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构造发育中等,岩石力学强度较高。10煤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北部,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构造发育中等,岩石力学强度较高。4)非常稳定顶板分布区:2煤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从沉积、构造、岩石力学等方面分析,均属于稳定情况。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构造极少发育,岩石力学强度高。10煤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南部、北部地区,从沉积、构造、岩石力学等方面分析,均属于稳定情况。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构造极少发育,岩石力学强度高。3�结�语木城涧矿区2、10号煤层顶板的岩性均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局部见泥岩;岩性组合以粉砂-细砂岩组合为主;受断裂影响,顶板岩体裂隙较发育,顶板较破碎。以稳定和中等稳定型为主。根据已开采的部分区域来看,评价的结果是比较合理的,对该矿在顶板管理、维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综合指数法,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它丰富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研究手段,在木城涧矿的应用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方法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葛道凯.平顶山矿区综采面顶板稳定性的沉积模式[J].煤炭学报,1994,(2).[2]�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J].煤炭学报,1994,19(1).[3]�孟召平.煤层顶板沉积岩体结构及其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1999�5.[4]�李增学,马兴祥.实用矿井地质研究一方法与进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5]�于双忠.煤矿工程地质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130~140.[6]�彭向峰,等.煤层顶板工程地质分类方案初步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6):34~36.[7]�王生全,夏玉成,等.邢台显德汪井田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与预测[J].西北地质,1997(4).[8]�孟召平.煤层顶板沉积岩体结构及其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1999.[9]�刘海燕,伍法权,等.兖州煤田主采煤层顶板稳定性特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7).(责任编辑�章新敏)83�2007年第10期���������煤�炭�工�程���������研究探讨���印支运动本区再度隆起,燕山中期成生了太行山、太岳山经向构造体系,与南北端的降县-驾岭、阳曲-盂县纬向构造带联合控制,形成当今的沁水盆地。喜山期上新世成生晋中、临汾盆地,第三系红土和第四系黄土角度不整合于晚古生代各地层之上,最厚可达4000m[1]。沁水盆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次级褶曲发育。南部和北部以近南北向褶曲为主,局部为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断裂以北东、北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