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病人的护理感染的特点:混合感染、局部症状体征、全身表现皮肤和皮下组织结构:皮肤分为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和皮肤的内含组织。表皮在皮肤的最外层。在外侧是角质层,最里面的一层是基底层。真皮乳头象手指状伸入表皮,两者之间犬牙交错,牢固地镶嵌在一起。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尚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毛发、皮脂腺、汗腺及肌肉。皮下组织由真皮下部延续而来,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构成。皮下脂肪层是储藏能量的仓库,又是热的良好绝缘体,此外还可缓冲外来的冲击,保护内脏器官。皮肤的内含组织则包括毛发、爪甲、皮脂腺、汗腺皮肤的平滑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第一节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一、疖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散至皮下组织。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头、面部、颈部、背部等。其发病与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相关。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一)临床表现1.初起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增大呈圆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后破溃流脓。脓液流尽后局部炎症即可消退愈合。2.疖一般无全身症状。3.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受到挤压时,细菌可沿眼静脉和内眦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红肿和疼痛,并有寒战、高热、头痛,甚至昏迷,死亡率很高。(二)治疗原则1.炎症早期红肿阶段局部涂以2%碘酒,或采用热敷或物理疗法(超短波或红外线),亦可外敷软膏等方法促使炎症消退。2.已形成脓肿,须及时切开引流。(三)健康教育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表皮受伤。严禁挤压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以免引起颅内海绵状静脉窦炎。二、痈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在皮肤较厚的颈部和背部(对口疮\搭背)。抵抗力低的人群,痈的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一)临床表现初起为小片皮肤硬肿,色暗红,表面可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疼痛较轻。继之皮肤肿硬范围增大,周围出现浸润性水肿,局部疼痛加重,伴引流区淋巴结肿痛,有明显的全身症状。随着感染区脓点增大、增多,中央部位破溃出脓,坏死脱落,疮口呈蜂窝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严重者可致全身性化脓性感染而危及生命。(二)治疗原则1.局部处理初期只有红肿时,局部可涂以2%碘酒或药物外敷。皮肤呈紫褐色或已破溃流脓时,应在静脉麻醉下手术切开排脓,清除坏死组织。术后加强换药。促进肉芽生长。2.全身治疗包括休息、加强营养和给予足量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三、急性蜂窝织炎急性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常因皮肤或软组织损伤而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扩散而发生。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类型链球菌等。感染灶近侧的淋巴结亦常被累及,可引起脓毒血症或菌血症。(一)临床表现表浅的(皮下)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有红、肿、热和剧痛,中央区呈暗红色,边缘稍淡,与周围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压痛明显。深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皮肤红肿虽不明显,但有局部组织肿胀和深压痛,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乏力、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口底、颌下与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易致喉头水肿或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产气性急性蜂窝织炎由厌氧菌所致的急性蜂窝织炎,常发生在易被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排出物污染的会阴部或下腹部伤口处,表现为进行性的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坏死,破溃后脓液有恶臭,局部有捻发音。(二)治疗原则1.局部制动,中西药湿、热敷,理疗;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2.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3.对厌氧菌感染者,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和湿敷。4.口底、颌下的急性蜂窝织炎张力特别高,应尽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气管受压而窒息。四、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指致病菌从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