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主要内容:标本采集、运送意义与原则血液标本采集尿标本采集粪便标本采集痰标本采集咽拭子标本采集标本拒收的标准与处理方法一、(一)标本采集、运送规范化的意义•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提高培养结果的阳性率以及保证细菌室的工作质量至关重要正确的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的前提不规范的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是导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临床符合率差的重要原因。规范的标本采集和运送是细菌培养成功的关键!(二)、微生物检查的标本采集、运送原则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或停药一周后采集标本,如不能停用抗菌药物,应于下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集。应在感染的急性期或伤口局部治疗前采集标本。3.选择正确的部位,并以适当的技术、方法与容器收集足量的标本。4.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污染情形降至最低。5.收集真正感染病灶处的标本,且避免邻近区域微生物的污染。6.采用无菌器材收集标本,并装于坚固且密合性佳的无菌容器中。容器须灭菌处理,防止渗漏,但不得使用消毒剂。标本中不可添加防腐剂。7.采样后立即送检,最好在2h内。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适当的储存环境待送,但存放一般不能超过24h。8.尽量不要以棉花拭子收集标本。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伤口拭子等宜插入恰当的运送培养基送检。淋球菌培养等标本应使用专用的纤维拭子,不得使用一般棉拭子。9.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如痰、尿液等,不可置肉汤培养基内送检。10.每份标本都应贴上标签并标明必要信息,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足够的有关临床资料。包括病人情况(病区、病人姓名、住院号)和标本情况(标本类型、检验目的、采集部位、采集方法、采集时间等)11.同一天同一检测目的的标本(血液标本除外)一般只需检测一次(份)。涂片检查最好和细菌培养同时做!(三)、如何提高细菌阳性检出率?1、标本采集时机;2、标本采集方法;3、标本的质与量;4、标本的运送与保存;5、筛选合格标本(退检制度);6、高质量、多种分离培养基;7、培养环境;8、合理的收费制度(四)、临床常见标本•血液(生化、免疫及微生物检验)•尿液•粪便•痰及上呼吸道标本•穿刺液标本(脑脊液、胆汁、胸腹水等)•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标本•生殖道标本•组织标本(五)、血标本检验的意义•血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检验项目•它可以反映血液系统本身的病变•还可判断病人病情进展程度•为治疗疾病提供参考。二、血标本采集方法1、静脉血标本(最常用)2、动脉血标本(血气分析)3、毛细血管标本(血常规)(1)静脉血标本分类及目的①全血标本静脉血采集操作步骤及要点•携用物至床边,核对床号、姓名、解释•戴手套,选择静脉,常规系止血带、•消毒皮肤,嘱患者握拳•行静脉穿刺、取血、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按压针眼、迅速拔针•穿刺点按压2~3min②血液注入标本瓶内方法:血清标本:取下针头,将血液顺试管壁缓慢注入干燥试管(最常用)内。注意事项(1)严禁在输液、输血的针头处抽取标本,以免影响检验结果。(最好在对侧采集)注意事项(2)若同时抽取几个项目的血标本,一般注入容器的顺序为:血培养瓶→抗凝瓶→干燥试管.动作要迅速准确,避免溶血。(2)、血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概述:血液和骨髓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而且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很低,因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1.采血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2.采血时机:据研究表明:细菌通常在病人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进入血流,因此规范规定在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