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临床常用止血药及使用原则围手术期出血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足以危及生命。除了手术无法彻底止血或止血不及时的原因外,机体凝血纤溶功能障碍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正常的止血机制有赖于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液流变学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调节和平衡。任一环节的作用增强或减弱,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容易造成血栓形成或出血的发生。因此,临床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情况和出血原因,及止血药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种类正确地选择止血药,并掌握合理的围手术期应用时机,才能收到理想的止血效果,而避开滥用止血药物,引起不良事件。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止血药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 5 大类,现将各药物的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归纳如下。1 促进凝血系统功能的药物:该类药物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或者提高它们的活性,或能促进凝血因子从贮存部位释放,进而加速血液凝固,主要用于手术前、后的预防出血和止血。1.1 血凝酶:血凝酶又称蛇凝血素酶或巴曲酶,其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因3,能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进而耦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是由于释放的血小板因子 3 引起,凝血激酶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而促进凝血过程。本品可用于治疗和防治多种原因的出血。血凝酶用于各类外科手术预防出血时应于手术前 1h 肌注或15min 静注 1kU。DIC 导致的出血和有血栓或栓塞史的患者、妊娠初3 个月妇女不应使用。缺乏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的出血患者宜在补充所缺成分的基础上应用。原发纤溶亢进的出血患者宜配合应用抗纤溶药物;新生儿的出血宜配合应用维生素 K。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和凝血时间。本品虽无血栓形成风险,但仍应防止用药过量,否则疗效会下降。1.2 维生素 K:维生素 K1、K2 为脂溶性,K3、K4 为人工合成水溶性。维生素 K 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加凝血因子外,该药对痔疮引起的出血、产后出血、女性月经血量过多等也有很好的止血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维生素 K 缺乏症及低凝血原血症。1.3 酚磺乙胺:酚磺乙胺又称止血敏,是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透性,并能增强血小板黏附功能。本品常与缩宫素合用于儿娩出后的止血治疗。本品用于预防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