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融战线zSHIAXNIAxINAGN1005年第3期第31卷№.3.1005Vol,31宋代城市经济功能新见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2249)摘要:评价宋代城市经济,不能圃于城市本身,也不能单纯强调生产的意义,必须打破城乡对立、重生产轻消费的二元思维模式,从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互动关系中着眼,从生产与消费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入手。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关键词:宋代;经济城市;功能;多重性中图分类号:Fl2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l一778X(2005)03—0ll2~05就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而言,以往的研究有三种观点颇具代表性。第一种观点对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总体评价不高,认为其服务性行业大于生产性行业、消费的意义大于生产的意义、政治的意义大于经济的意义[1](P946—947)、[2]。第二种观点把宋代城市分为政治城市、军事城市、经济城市、综合城市四种类型,各类城市的经济功能有异,经济型最强,综合型次之,政治、军事型较少[3](P92—99)。第三种观点来自于宋代江南区域经济的研究,认为各级城市在江南地区经济体系中承担着商品消费中心、商品生产中心、商品流通中心三种角色[4](P260—261)。这三种说法虽结论不同,却有其共性:都主要立足于分析城市自身的经济结构,都较为注重生产的地位。本文主张,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在封建社会经济的宏观系统格局中体现的,评价宋代城市经济不能囿于城市本身,也不能片面强调生产的意义,必须打破城乡对立、重生产轻消费的二元思维模式,从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互动关系中着眼,从生产与消费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处人手。一、城市为商品生产开辟了市场空间,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是一对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生产的意义固然重要,消费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因为从来就没有只生产不消费的经济,也没有只消费不生产的经济。通过交换而进行的消费,就是商品的销售市场。“产品的市场越大,产品就越能在更充分的意义上作为商品来生产”[5](P296)。商品的消费市场扩大了,商品生产发展的空间也会随之拓展;商品的消费疲软萎缩,商品的生产也会萎靡不振。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不用说,宋代城市消费的商品主要来自乡村,是由农业提供的。因此,城市商业的繁荣就为农产品开辟了销售市场,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此,就连宋代人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聚于仓库,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6](卷394元桔二年正月辛巳)所谓“养乡村”当然不能理解为城市赡养乡~,-j-,而是城市对农产品商品的消费,城市的商贸流通,为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开辟了市场,从而带动了农业的商品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乡村通过商品交换获得的收益,又可能反回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继续再生产或改善条件扩大再生产。收稿日期:2005—03—02作者简介:李晓(1963一).男,北京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112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当然,在实际交换过程中乡村农民往往遭受着商人的无情盘剥,交换常常是不等价的,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即城市的繁荣主要建立在掠夺乡村的基础之上,城市剥削乡村所造成的城乡关系的对立是主要的基本的一个方面。但也不能否认城市商业的发展和商品需求的扩大,对于小农的再生产、特别是对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这方面的事例同样不少。在宋代的各类城市,居民所需消费品的供应方式是不尽相同的。郭正忠先生认为:政治、军事型城市居民的消费品主要依靠官府调拨来解决,只有少量允许市场流通,略事调节;经济型城市主要靠本地的商品市场;综合型城市则调拨供应和市场调节参半[3](P92—99)。除了经济型城市之外,我们对郭先生关于其他三类城市的看法都不敢苟同。这里仅就粮食的供应方式略作分析。因为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