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急剧推进,社会流动的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构性流动和个体性流动同时存在,公正因素和不公正因素同时存在。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流动引起的阶级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这种危险的趋势引起了社会工作者的警惕。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那么,当今社会流动的公平性如何?未来我国社会流动公平性改革的方向何在?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个简单粗浅的回答。一、纵向社会流动的两种机制:结构性与个体性(一)社会流动的不同类型及其定义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到另外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其实质是人们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出现了变化。根据社会流动单位的不同,可以将社会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个体性流动。1.结构性社会流动的机制:分层标准变迁型和利益结构调整型结构性社会流动机制指的是这样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在某种外在的、强制的、非个人作用的驱动下,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结构性社会流动强调的是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层面的流动,而不关注社会成员或者社会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状况。按照其流动原因的不同,结构性社会流动可以分为分层标准变迁型和利益结构调整型两种子类型。分层标准变迁型社会流动: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而改革开放后政治上的不平等程度大大降低,经济上的不平等程度却大大加强,中国变成了一个以经济分层为主的社会。在社会分层标准由以政治为中轴转向以经济为中轴的过程中,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社会地位的群体性变化叫作分层标准变迁型社会流动。在当今社会流动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这种社会流动的特殊性在于:它纯粹是由外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为之做出的努力,同样也不能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持的态度。其流动原因也具有特殊性,流动原因可以分为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直接原因是分层标准的变化,深层原因是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社会转型的急剧推进。利益结构调整型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是与社会改革相伴相生的,因为改革本来就是利益结构的调整,而利益结构的调整又会使一些集团或群体获得利益,同时会使另外一些群体或集团损失利益。在改革中,一些群体或集团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就叫作利益调整型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的显著特征也在于它的流动原因,直接原因是国家利益结构的调整,深层原因张必春徐晓军社会流动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公平*[摘要]本文以社会流动为切入点,分析了四种不同流动类型的含义、特点及实质,并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当前社会流动主要类型的公平性问题。为了降低阶层间的封闭性,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从市场体制、行业垄断、意识形态、法制建设等方面来推进体现社会公平的个人努力自致性社会流动的发展。[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社会公平[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73(2007)03-0072-07作者:张必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系讲师,法学硕士;徐晓军,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研究”[2004CSH00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72--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