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创新演练大冲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所起作用不大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故B项的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答案:B2.“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穹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材料称颂的是()A.周武王B.秦始皇C.唐太宗D.康熙帝解析:从材料中的“天下六合”等信息可知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3.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河”,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解析:从“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可见当时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C4.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政治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答案:A5.“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秦始皇个性暴虐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解析:“焚书坑儒”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加强,是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答案:D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解析: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答案:A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材料二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材料三……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材料四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以上材料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上述材料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种态度?(2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建议各有其根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2分)(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目的是什么?(2分)(4)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内容与区别,要求理解掌握秦设置郡县制的背景和目的。材料一是拥护郡县制;材料二是赞成分封制;材料三是主张师今而不师古,要焚掉以古非今的儒生所持的经典书籍;材料四认为分封诸侯是天下战乱的根源。把握这些材料的精神实质,四个问题不难解决,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