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创新演练大冲关岳麓版选修1(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机构臃肿解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并由此引起“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困难。答案:D2.(·四川高考)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诗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表明作者对北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纳贡求和的强烈不满,故④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表明了作者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③正确。诗中不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排除②;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冗费的不满,未提及冗兵冗官,故排除①。正确答案为D。答案:D3.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A.商鞅变法B.庆历新政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解析:根据材料中“范君”、“希文”等信息,可判断出答案为B。[答案:B4.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试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答案:B5.右图为王安石纪念馆(江西抚州),他曾经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他所说的变法措施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解析:关键信息“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答案:B6.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生产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答案:A7.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解析:王安石的理财理念是通过国家采取措施,将官僚地主的一部分收入转到国家手中,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缓和阶级矛盾,最终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答案:D8.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B.都重视农业生产C.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解析: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改变了旧的土地所有制,而王安石变法仅仅是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土地状况以利于政府征收赋税。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8分,10题10分,共18分)9.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上图反映了什么现象?主要是什么措施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4分)(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4分)解析:本题利用图片切入,形式活泼多样。作答时注意图片提供的信息即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官僚地主各种各样的破坏,出现用人失误等问题。关于启示需要综合图片信息和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