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创新演练·大冲关(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往者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这种现象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C.城乡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土布质次价高,已退出市场解析: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涌入,逐渐取代土布。这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2.(·安徽高考)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A、C两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主要说的是商人从上海购买洋货,B项“中外贸易”范围太大。答案:D3.(·海南高考)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下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A.节约生产成本B.便于官府监管C.带动民用企业D.与洋商争利解析: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铁矿附近,看图汉阳铁厂距离铁矿很远,可见其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答案:B4.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解析:注意时间:19世纪40-60年代。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A项中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B项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一度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也可排除。答案:D5.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转石效应”可知本题考查上述四个选项的历史影响,A、B、D三项均是政治或文化运动,与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不符,排除。洋务运动是经济改革,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故选C项。答案:C6.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解析:关键句: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很显然是关注民生,正确选项为C。答案:C7.(·新课标全国高考)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解析:材料反映了张謇不惧人言,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摒弃“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筹办纱厂。故答案为A。答案:A8.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