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创新演练·大冲关(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A.清政府和外国商人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B.此条铁路的修筑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开端C.清政府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认识不断加深D.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铁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解析:从拆铁路到建铁路,说明清政府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认识不断加深。A项不能说明矛盾缓和;B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D项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铁路刚刚起步,还没有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排除A、B、D三项,选C。答案:C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双轮驰”“车舟载离别”“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根据这些关键词,可知近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答案选B。答案:B3.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铁路矿务局D.福州船政局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同时也维护了中国的航权,所以应该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答案:B4.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影响。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出乘坐电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促进了平等思想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答案:B5.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解析:材料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案:B6.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A.台湾B.天津C.广东D.湖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电报线,故选A项。答案:A7.光绪帝二十五年,盛宣怀疏言:“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咳嗽声),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上文所描述的新事物是()A.电报B.电车C.邮局D.电话解析:从材料中“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可以判断应为电话。答案:D8.下表列举出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服装类型西装、长袍马褂等交通工具电车、汽车、马车等住宅风格洋楼、里弄等通讯方式电话、电报、邮传等对这些生活情形解释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B.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C.中国日益文明富强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析:近代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作为中国了解西方窗口的上海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恰好体现了半殖民地的特征。C项明显不符合史实。答案:C二、非选择题(18分)[9.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