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鼓室成形术概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重者炎症深达乳突骨质。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1.病因: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恰当而彻底的治疗,或治疗受到延误,以致迁延为慢性。2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严重者,可延续为慢性。3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传染病,营养不良,全身慢性疾病等患者。特别是婴幼儿,中耳免疫力差,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4鼻部或咽部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亦为引起中耳炎长期不愈的原因之一。5鼓室置管是否可并发本病尚无定论。据统计,经鼓室置管的小儿中有15%~74%并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ates等,1988),并认为造成继发感染的原因可能系中耳内原有的病原体繁殖,或有通气管污染所致。鼓室置管后遗留鼓膜穿孔长期不愈,亦可经外耳道反复感染而引起本病。6乳突气化不良与本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2.分类:分为伴胆脂瘤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不伴胆脂瘤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病理及临床表现:1单纯型:病变主要位于中鼓室的黏膜层,此型于炎症急性发作时,鼓室黏膜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渗出物。临床特点:间歇性耳流脓,量多少不等。脓液呈黏液性或粘脓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多呈中央型穿孔,大小不一。听觉损伤一般为轻度传导性聋。2骨瘍型:病变超出黏膜组织,多有不同程度的听小骨坏死,伴骨环、骨窦或鼓室区域骨质破坏。临床特点:耳持续性流粘浓稠脓,常有臭味。鼓膜边缘性穿孔、紧张部大穿孔或完全缺失。4.检查:1鼓膜穿孔:分为中央型和边缘性两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鼓膜穿孔一般均位于紧张部,个别大的穿孔也可延至松弛部。2听力学检查:呈轻到中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或听力损失为混合型,或感音神经性。3颞骨CT:病变主要限于中鼓室者听小骨完整,乳突表现正常;乳突多为气化型充气良好。中耳出现骨瘍者,中上鼓室及乳突内有软组织影,房室隔不清晰,小听骨可有破坏或正常。5.鼓室成形术分类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按其目的可分为两类:1以清理中耳病灶为目的的手术,如单纯乳突开放术,乳突根治术。2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以提高听力的手术,即鼓室成形术。鼓室成形术的分形法:㈠Wullstein分型法:Ⅰ型:鼓膜修补术,即鼓膜成形术。适用于化脓性炎症已得到控制,鼓膜紧张部中央型穿孔,听骨链完整,两窗功能正常,乳突无明显病变者。Ⅱ型:鼓膜紧张部穿孔,锤骨柄坏死,但两窗功能正常者。修复鼓膜时,将部分移植物贴附于活动的砧骨或锤骨头上。Ⅲ型:适用于锤骨、砧骨已破坏,但镫骨完整且能正常活动者。除修复鼓膜外还将移植物附贴于镫骨头上,形成一浅鼓室。Ⅳ型:当锤骨、镫骨及镫骨上结构均已破坏,而镫骨足板活动,蜗窗功能正长时,将鼓膜移植物上方贴于鼓室内壁骨岬上部,形成一包括蜗窗和咽鼓管在内的小鼓室。Ⅴ型:镫骨足版已固定,余病变同Ⅳ型。行半规管开窗术。㈡美国耳鼻咽喉科学会议于1965年提出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含中耳胆脂瘤)的手术分类标准:①鼓膜成形术:相当于Wullstein分型法Ⅰ型。②不伴随乳突开放的鼓室成形术:手术包括清理鼓室病灶,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但不行乳突开放术,伴或不伴鼓膜成形术。③伴随乳突开放术的鼓室成形术:手术根除中耳和乳突的病变,修复中耳传音功能,伴或不伴鼓膜成形术。6.各类手术的成功率及术后对听力的改善状况⑴鼓室成形术的成功率鼓室成形手术理想的结果是术后形成完好的鼓膜,移植物在干净、干燥的耳内成活,咽鼓管功能正常。1992年以前报道的成功率为90%。Halik等发现,11年后鼓膜治愈率有89%下降到81%。Maning等发现,最初的手术成功率为78%,但仅52%可恢复良好的中耳腔结构。Gianoli等有92%成功的报道,但经过严格的2年随访,降至38%。⑵各型鼓室成形术对听力状况的影响①Ⅰ、Ⅱ、Ⅲ型鼓室成形术Ⅰ、Ⅱ、Ⅲ型鼓室成形术后的听力效果取决于3个因素:重建鼓膜的效能,重建听骨链的功效,中耳换气功能充足与否及中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