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有哪三种研究取向A、社会学取向:a、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b、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c、研究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d、只要研究犯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B、心理学取向:a、关注的中心是个体b、尝试通过分析即使刺激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c、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d、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C、文化人类学取向:人类发展、民族群体、民族习俗、原始部落二、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1、概念A、汪青:社会心理学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科学。B、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与情境、经验和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2、研究范围A、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a、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意识b、人的社会动机c、人的社会意识d、人的社会态度B、群体的社会心理:a、群体凝聚力b、群体压力和效力c、群体领导和群体决策d、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C、相互作用(社会交往)心理: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社会影响D、应用社会心理:a、环境社会心理学:污染、自然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b、宣传社会心理学: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对人心理的影响三、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孕育时期(古希腊—19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也是霍兰德所说的社会哲学阶段。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它是三个是其中跨度时间最长的。2、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即霍兰德的社会经验论阶段(经验描述阶段),这一阶段阐述了人及人类社会本质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是逐步建立起来,而且这几个学科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早起社会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3、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在自己大量的心理学取向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社会心理学》使心理学进入了科学实验阶段,因此,他被称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同时也不能忽视这时期的社会学传统和文化人类学的冲击。二战以后的一段时期,社会心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917年陈大齐北大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4年我国心理学家陆志伟也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新论》,可见我国社会心理学起步不晚……种种原因发展停滞,所幸,港台发展较好。1979年,社会心理学在大陆开始重建,发展至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4为第一阶段,以学术引进和学科恢复为主要目标1985-1999为第二阶段,本土化研究异常活跃1999年之后,主题研究成为研究的主流四、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及思路1、有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用经济学的概率和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来解释社会行为,认为社会行为是通过人们的相互强化而发生相互影响得以持续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2、霍曼斯—创始人,基本观点体现在五个基本命题:A、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们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重复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B、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C、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D、剥夺与满足命题:个体重复相同的奖励的次数越多,该奖励对个体的价值越小。E、侵犯—赞同命题:当个体的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第二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种类1、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显行为,推测与判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还有人认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这种认知判断是由浅入深的,就像剥洋葱一样。2、种类A、依据一个人的言论、行为、表情、仪表、风度等,对他的内部动机、意向及品格等的认识,叫做人性认知或人品认知。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