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学习要点1.内环境及稳态2.兴奋性3.阈值(阈强度)4.组织兴奋过程中兴奋性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6.正反馈的例子7.负反馈的意义8.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各自特点9.静息电位形成离子机制。10.动作电位形成离子机制。11.动作电位的特点。12.阈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条件。13.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14.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耦联因子。15.血细胞比容。16.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7.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18.正常血浆中的抗凝物质。19.血型及判断。20.心动周期。21.搏出量22.心输出量23.影响泵血功能(心输出量)的因素。24.心肌动作电位的分期。25.心肌的生理特性。26.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27.中心静脉压。其大小取决于?28.微循环。微循环的三种通路。29.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30.心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31.血管的神经支配。32.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意义。3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34.呼吸的环节。35.呼吸运动的类型。36.肺通气的直接动力。37.肺通气的原动力。38.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39.肺通气的阻力。4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41.潮气量;肺活量。42.每分通气量。43.肺泡通气量。44.无效腔。45.影响肺换气的因素。V/Q的定义及增大和减小的意义。46.氧容量。47.氧含量。48.血氧饱和度。49.氧离曲线。50.氧离曲线移动的意义。51.影响氧离曲线移动的因素。52.延髓:呼吸基本中枢。基本呼吸节律。53.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平稳的呼吸节律。54.肺牵张反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平滑肌。传入神经:迷走神经。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出现深而慢的呼吸。55.化学感受器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对缺氧和高二氧化碳及H+敏感。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对H+敏感。受缺氧抑制。二氧化碳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后,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与水化合成碳酸,而后解离出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血中H+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故不能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PCO2↑中枢化学感受器1.[H+]↑外周化学感受器2.PO2↓呼吸中枢2.消化管平滑肌的电活动。静息电位: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节律性的低振幅去极化波。不能引起肌肉收缩。使兴奋性提高。动作电位:除极:Ca2+内流。在慢波电位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触发肌肉收缩,慢波上动作电位的数量可以作为平滑肌收缩力大小的指标。正相关。3.胃液的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胃蛋白酶原的激活。胃蛋白酶的作用。胃酸作用。内因子的作用。4.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存在于胃粘膜表面的由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形成的抗损伤屏障,亦称粘液-碳酸氢盐屏障。5.胃的运动。胃特有的运动形式。6.胃排空。7.胃排空的控制。三个反射,两个激素。迷走-迷走反射:加强胃运动,促进胃排空。壁内神经从反射:加强胃运动,促进胃排空。肠-胃反射:抑制胃运动,延缓胃排空。促胃液素:加强胃运动,促进胃排空。促胰液素:抑制胃运动,延缓胃排空。8.胰液成分、作用。胰液的性质和成分及主要成分的作用。pH7.8~8.4,无色。等渗。1~2升/天9.胆汁的作用。10.小肠的运动。特有的运动形式。11.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主要作用。12.食物的氧热价。食物的热价。生物热价,物理热价。13.呼吸商。1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15.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16.基础状态。17.BMR。18.产热和散热部位,方式。19.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体温调定点。20.排泄。21.肾小球有效滤过压。22.肾糖阈。23.渗透性利尿。小管液渗透压的升高,限制了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加的现象。i.糖尿病多尿、静滴甘露醇脱水利尿均为渗透性利尿。24.尿浓缩稀释的基础是肾髓质高渗透压梯度和条件是抗利尿激素的分泌。25.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部位、作用、分泌调节。26.水利尿。血浆晶渗压降低致ADH分泌减少,远曲小管、集合管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27.尿崩症多尿:下丘脑或神经垂体病损致ADH合成或释放障碍,致血中ADH减少,远曲小管、集合管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28.醛固酮的分泌部位、作用。29.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30.突触传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