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物制品中DNA残留检测VIP免费

生物制品中DNA残留检测_第1页
1/5
生物制品中DNA残留检测_第2页
2/5
生物制品中DNA残留检测_第3页
3/5
系列资料:生物制剂中宿主残余DNA检测技术与标准的发展趋势系列1.生物制品中残留DNA检测标准的变化2015年3月底,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网站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目录中新增加了一个编号为410001的产品:CHO宿主细胞DNA残留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这个由中检院与中科院联合研发,由生物制药企业参与标定的试剂盒与现行美国药典(USP)建议的检测方法同步,但与2010版药典附录中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有所不同,可能会对国内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的上下游企业产生影响。生物制品中宿主细胞残留DNA具有潜在致瘤和传染风险,所以各国药品监管部门对DNA杂质的限量要求非常严格。美国药典在GeneralChapter<1130>介绍了三种常用技术,但将在2015年颁布的新版(USP38–NF33)中增加全新章节(GeneralChapter<30>)来进一步规范残留DNA检测的方法和标准物质。与1000号以上的章节不同的是,USP编号1000以内的章节详细规定了检测技术、系统适应性标准和标准物质。新版USP中将唯一推荐qPCR法作为生物制品中宿主残留DNA的标准方法。qPCR法的技术优势在于序列特异性高、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以为生物制药工业在工艺研究和成品质量控制方面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我国参照WHO、FDA和欧盟的标准,很早以前开始就对生物制品中残余DNA含量进行限制。从卫生部颁布的《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要点》到近年的《中国生物制品规程》都对DNA含量做了严格要求,部分标准高于国际标准。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收录了DAN探针杂交法和荧光染料法,这两种方法都存在技术缺陷,很难达到杂质限量检测的灵敏度,已经被欧美药典摒弃。目前,仍有很多国内企业沿用这两种方法检测残留DNA,致使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很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根据残余DNA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编预计我国2015版药典或增补版本中将出现qPCR方法。企业在生产与研发中采用中检院标准物质目录中提供的成套试剂盒,可以大幅度减少费时、耗力、成本高昂的方法学考察,只需开展少量方法适应性实验,就可以在生产工艺和质控体系的优化方面发挥实际作用,同时满足美国FDA相关标准的要求。同时,联合研发单位中科院湖州营养中心提供免费技术咨询和培训,帮助企业解决试剂盒应用中的各种技术问题。生物制品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关系到患者和健康人的用药安全,产品质量必须得到保障。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对生物制品中残留DNA的限量标准制订的非常严格,但药典修订存在一定滞后性,附录中的检测技术与先进国家尚存在差距,企业在研发和生产中应具有一定前瞻性,否则会使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保障安全的努力大打折扣。系列2.为什么要检测残余DNA?生物制剂是制药行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2014年全球十大畅销药中7个是生物制剂。这些销售上的重磅炸弹在临床上疗效确切,但研发成本高,生产和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绝大部分生物制剂是不经过胃肠道直接进入体内,所以除了生物活性外,监管部门对药品中杂质的限量要求非常严格。其中,宿主细胞残留DNA因为具有特别的潜在安全风险,一直是国内外药品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美国药典会从2011年开始就组织专门小组讨论修订生物制品中残留DNA检测方法,并在2014年Prescription/Non-PrescriptionStakeholderForumMeeting#5上宣布将在2015年药典修订版中增加新的章节(GeneralChapter<30>)来规范检测方法和标准物质。为什么美国药典会的专家组花几年时间讨论一个微量成分(<100pg/剂量)的检测方法?还要专门增加章节来规范化?回答这些问题,先要了解它的来源和潜在危害性。生物制品中的重组蛋白药、抗体药、疫苗等产品是用连续传代的动物细胞株表达生产,虽然经过严格的纯化工艺,但产品中仍有可能残余宿主细胞的DNA片段。这些残余DNA可能带来传染性或致瘤性风险,比如残留DNA可能携带HIV病毒或Ras癌基因。分布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的LINE-1序列可能发挥逆转录转座子作用插入到染色体中,这种插入可能影响关键基因功能的发挥,比如激活癌基因或抑制抑癌基因。此外,由于微生物来源的基因组DNA富含CpG和非甲基化序列,增加了重组蛋白药物在体内的免疫源性风险。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残留DNA的致瘤性相比传染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生物制品中DNA残留检测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