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闲适》教案听说过窦娥冤吗?作者是谁?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汉卿的小令。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元曲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原是汉族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汉族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汉族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多使用口语词语,便于大众吟唱。“令”是“曲词”中的节奏明快的一截,如果尤为明快精炼,就是“小令”了。小令有齐句,有长短句。曲子的构成:宫调+曲牌+曲题+曲文“宫调”指的是曲子的音乐属性。“宫”就是音乐的调高,“调”就是音乐的调式。“宫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调性”和“调式”,并有感情意义。也就是表示主音音高,以及用哪个音作主音。另外还有曲子的感情色彩。如:越调,古名无射商,古人说越调陶写冷笑,南吕宫,古名林钟宫,古人说南吕宫感叹伤悲。标题:[南吕]四块玉·闲适关汉卿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作者简介关汉卿,元代戏剧家。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元代,大都人(今北京)。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首。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0多种,现存13种。其中《窦娥冤》《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所作散曲今存套曲10多套、小令50多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绘都市繁华与艺人生活,羁旅行役与离愁别绪,以及自抒抱负的述志遣兴。写作背景在元代,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栗特人,吐蕃人等),汉人(早于南宋45年被蒙古人征服的金人,即以满族人为主体的北方人,但是又混杂有一部分北方汉人)、南人(原南宋境内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元代法律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汉人勿还报。汉人受到歧视,受到压迫,却无理可争。南亩耕,陶渊明:弃官归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田园居》)“归耕南亩”东山卧,谢安东山隐居,拒召高卧,洁身自好;作者自比“远离朝廷”。作者用典,表明心志。不难得知,似陶渊明、谢安这等雅洁的隐士生活,在作者心中是向往已久的。作者会产生归隐山林之想的原因是他不关怀世事吗?世态人情经历多。“多”字说明作者饱经沧桑,已洞察世俗,历尽了人间荣辱悲欢,哪些世态人情?《窦娥冤》中“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善恶颠倒;《裴度还带》中“红尘万丈困贤才”,“十谒朱门九不开”的人才悲剧;《鲁斋郎》中“利名场上苦奔波”,“蜗牛角上争人我”的奔波钻营;“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的淡薄世风,所有这些,历历在目,发人深省,又似过眼云烟,轻轻飘过。作者会产生归隐山林之想的原因并非他不关怀世事。恰恰相反,他也曾像陶渊明、谢安等人一样有过治国平天下以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在亲身经历纷繁万种的世态人情,看透了世态炎凉的社会世相之后,诗人终于若有所悟。闲将往事思量过。明白了“世态”为何物,人情又为何物。(承上启下)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作者回首往事,反复思量的结果是:“贤”的是别人,“愚”的是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争的了。他?哪些统治者、社会权贵、名流,他们争权夺利,以权势压人,总是“贤能”的。我?受压迫的百姓。正面:哪些权贵名流总是说自己是贤能的,说我们是蠢笨的。反面:自诩贤能的人是那些争权夺利之人,那蠢笨的反倒是我了。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大呼“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而在此处却道“贤的是他,愚的是我”,这两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前者直抒胸臆(直接呼告),后者已退为进(正话反说,反讽)。前者表达了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的愤怒之情,后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蔑视和憎恨,对清净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争什么?作者激愤之言,表示没有必要争,也争不清,不如退而抱住气节和傲骨。此处反问一句,其其力量绝不亚于慷慨激昂的作品,同样表现了作者傲岸的气骨和倔强的个性。前两句正话反说,反讽,最后一句反问,使得前后语调一致,引起读者思考。题为“闲适”,但并无消极情绪,在闲情中表达的是作者洁身自爱,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