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进展路敏敏,金世禄,刘宝珍,凌立平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图分类号:R5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52(2015)05-0823-04目前,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胃癌仍为世界上最常见的第四位恶性肿瘤,第二位癌症死亡原因[1]。该病仍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1988年Correa提出的胃癌发生模式是: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因此,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和根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stis,CAG)是阻止CAG向胃癌发展、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手段。虽经长期的研究,CAG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仍末完全阐明。现将近几年来CAG的诊断现状综述如下。CAG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目前将其分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两类。前者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萎缩,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我国绝大部分CAG患者为此种情况;后者萎缩性改变主要在胃体,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我国仅有少数报道。1内镜诊断1.1参照标准内镜下胃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黏膜层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下血管显露;黏膜粗糙不平,可有黏膜颗粒、结节状等表现。1.2现状分析1957年纤维胃镜问世后,CAG的诊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内镜的分辨率,内镜医师的视觉限制、主观判断的差异及胃腔充气量的多少等操作人员技术方面及病理活检数量、部位、深度的不同等原因,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肉眼诊断与黏膜活检的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差异[2]。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于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胃小凹等细微结构形态学改变的观察越来越清楚,并在此基础上引导“靶向活检”[3],明显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放大内镜下CAG具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胃小凹增宽、分布稀疏,并随着萎缩加重和肠上皮化生的出现,这种表现会加重。按照Sakaki对胃小凹微细结构的基本分型: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树枝作者单位:256610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金世禄,E-mail:jinshiluluck@163.com或条纹状;D型,斑块或网格状;E型:绒毛状。CAG表现为C、D及E型。色素放大内镜,即放大内镜下染色。能够重点观察腺管的开口、黏膜下血管形态,加上喷洒色素使病变对比更加清晰,对于CAG早期发现与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目前常用的染色剂中,甲苯胺蓝[5]染色对肠化有诊断作用;靛胭脂、苏木精染色对上皮内瘤变有诊断作用;亚甲蓝染色则对肠化、上皮内瘤变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染色内镜中染色剂的使用,可能出现染色不均、重复喷洒等问题,延长了操作时间,甚至有毒副作用,限制了色素内镜的使用。放大内镜结合电子染色,即利用光波与组织相互作用时的物理特性,并对其进行特殊的光学处理,提高了图像清晰度,突显胃黏膜表层的微血管形态及细微结构的成像,同时加强了正常黏膜与病变黏膜之间的对比。与染色内镜相比,不需喷洒染料,故称为“电子染色”。常用电子染色技术有: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ujinonintelligentchromoendoscopy,FICE)和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maging,NBI),I-scan技术。FICE[6]采用纳米分光比色技术,模拟色素内镜。NBI[7]基于将光学透镜的光谱透射率带宽变窄原理,能最大程度地优化胃肠道黏膜表面微血管和腺体结构成像。I-scan技术[8]不仅包含对比增强和表面增强两种基本强调模式,最大特色在于色调增强功能,目前采用的模式:v模式(微血管形态模式)、p模式(微腺管形态模式)、e模式(食管模式)、b模式(Barrett食管模式)、g模式(胃模式)、c模式(结肠模式)。能够使不同部位病变显示出最佳染色效果。以上三种技术对CAG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其镜下表现特征及分型暂无完全统一的标准。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laserendomicrosco-py,CLE)[9],是将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安装在内镜端头的一种内镜。可以在内镜下一定深度内由表至里观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