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袁金楠一、指导思想新课程在课程理念、教育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创新之处。就课程理念而言,它强调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教育目标而言,强调全面育人,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就学习方式而言,不能是简单的教师“讲学”,而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就评价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在准备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四课《聂小倩》的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利用网络平台教室,设置相关论题,让学生做好预习,预习内容:结合注释自己疏通文本,并质疑;根据第七段到第九段的内容改编成剧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因为这三个段落是文章分析的关键点,这个内容的布置让学生对文本更为熟悉,课堂上的分析会容易突破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可看看根据课文改编的影视作品。其次,对文字和故事情节进行梳理,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与引导;最后,进入文本讨论分析的环节。结合预习中的相关论题和学生质疑中比较集中的问题,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言行及心理等方面品读人物的性格,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小说创作的主旨,并深切体会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孤愤”情怀。二、教学背景1.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接触过小说单元,对小说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本篇小说是一个“鬼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应该比较大。但是,学生往往容易被小说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住,而忽略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把握,而且,有的学生看过一些根据该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可能对文本的人物关系、小说主旨等方面的理解产生偏差,比如时下正在热播的新版电影《倩女幽魂》就把聂小倩与宁采臣、燕赤霞写成了一段三角恋,故事倒是很凄美,但是与原文的创作意图相差甚远。因此,教学时应以人物关系与作者的创作主旨的分析与理解为重点。2.小说的篇幅较长,这可能是高中阶段教材中学生所能接触的最长的一篇文言文(3242字),但因故事性强,学生自读的兴趣较高,且注解也比较到位,读懂文章的难度不大,因此文本字词的梳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3.本单元的主题是“小说与人物”,重在关注古今中外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从祥林嫂到老葛朗台再到穆敏老爹,人物突出的性格与不同的命运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聂小倩是蒲松龄笔下众多鬼狐妖魅中性格比较鲜明的一个形象,其思想倾向、艺术手法都很能反映蒲松龄的思想艺术追求,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且不妨引导学生在叙述类文章的写作上有所借鉴。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基本常识;领略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小说人物与情节、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主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深刻体悟“有比较才有鉴别”的道理;养成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习惯,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借鉴别人的观点,学会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别人想法的异同1及高低,学会根据别人的发言或点评来修正自己的观点,提高对问题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聂小倩的“善、慧、诚、惠、韧”的性格、“以退为进”的方式,增进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认知;感受“知恩图报”的主旨,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人物形象分析1、探讨一:文章题目问题:文题为何不叫“宁采臣”或叫“人鬼情”而叫“聂小倩”?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归纳,并结合蒲松龄其他名篇的开头总结明确:这篇小说以聂小倩为主角,而以宁采臣为聂小倩争取的对象。《聊斋志异》的多数篇章都以女性为主人公,这也体现了尊重女性、重视女性的民主观念。其他名篇的开头示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