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教学流程一、预习探究(课前布置作业预习)1、认真读课文,能认识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及相应的词语。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合作交流1、交流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或爱的故事,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A(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2)图片展示,感受地震危害巨大。(3)出示生字,齐读识记生词。B在这场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尽量说完整,时间、地点、过程、结果)C能评价一下这对父子吗?他们怎么样?(板书:了不起)了不起什么意思?三、品读体验感悟父亲的了不去1、这到底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他们怎么了不起的?让我们先走近这位父亲。2、感悟父亲的了不起(1)默读课文第三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画出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并将自己的感想在一边写一写。(2)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a读到这句话,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挖了多长时间?36小时是多长时间?品读:通过你的读,让大家感受到b、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样写呢?交流看法启发: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干什么?一般情况下,这么长时间,一般人除了挖之外,还会干些什么?父亲这样做了吗?c、创设情景想象挖掘的艰辛(课件出示)启发:看到这种情景,你想说什么?这是你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品读:是啊,父亲挖的是何等不容易,何等艰难哪。“他挖了八小时……”d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地挖掘?(父爱)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惊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e出示汶川地震图片感受父母的爱。f过渡:就是这种坚守责任、恩重如山的爱支撑着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有一个词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从这个“再”字你读懂了什么?都有哪些人阻挡父亲了?快看看课文,并用笔画出面对他们的阻挡父亲所说的话。“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a、课件呈现,父亲的三句话变色:读一读父亲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b、交流:父亲说的是同一个意思。c、启发:面对着他人的劝阻,父亲表达的意思一样,在说这几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还一样吗?(让学生读出)d、让我们把感受送进课文。师生合作读。e、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感悟儿子的了不起(1)过度:儿子在等着我,父亲着急啊,他的着急甚至有些崩溃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呢?(2)请大家默读课文在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结束,把你觉得能体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画出来,并将自己的理解在一边写一写。(3)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在一起”a想想情景,感悟了不起:说这句话时儿子还在哪儿?交流感受:在这废墟下,你什么感受?b我们都在害怕、惊恐,阿曼达是这样跟我们说的(指名读)。听到阿曼达的话,你还怕吗?是谁给的你勇气和力量?(阿曼达)他几岁?(七岁)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竟有莫大的勇气,真不可思议。是谁赋予他的勇气?(父亲)是啊,儿子时刻牢记父亲的承诺,正是这句话给了他莫大的勇气,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齐读)过渡:还从哪里感受到儿子了不起了?“不!爸爸……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