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兼爱》教案2021年《兼爱》教案1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二、教学重难点理清—的论证结构,明确墨家的“兼相爱则治”的观点。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人生选择题:1)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什么。2)如果你是从大儒钻研学术,一一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择什么。2、写作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3、作者介绍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4、题目解说《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5、层次结构起一一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承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转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合一一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6、全文分析1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见课本第一段。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4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5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谈谈它给你的启迪。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6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非攻: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7、写作特点1意质而语显—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辞,就近打比方,浅显通俗,重在以理服人。具有逻辑严密、一气呵成的特点。2论证严密,明辨是非。—先指出议论的焦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顺理成章得出结论。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2021年《兼爱》教案2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3,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课前感知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