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发散法治疗痤疮的理论渊源与临床应用刘恩钊,周玲,王玉英(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辛温发散;痤疮;理论渊源;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58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9)01-0050-03收稿日期:2008-06-24作者简介:刘恩钊(1981-),男,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中药治疗慢性难治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与药理研究。通讯作者:王玉英,E-mai:ljinhf510@126.com从民国以前的中医古籍中探寻用辛温发散法治疗痤疮的理论渊源,并结合临床病例揭示痤疮恰当的病因病机及较好的治疗原则。1概述痤疮(acne)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1]。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该病为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病程缓慢,易于复发。虽然本病中西医治疗手段比较多,但疗效却差强人意。西医治疗多以外用药为主,近期疗效尚可,然远期疗效不佳。中医中药目前多以综合治疗为主,汤剂、成药、针灸、面膜等配合使用,疗效较西医方法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不稳定。究其原因,仍然是对痤疮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深,临床辨证不清,总体用药性偏寒凉、气偏清降,导致疗效忽好忽差,患者无所适从。笔者以辛温发散法为主治疗痤疮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试图从民国以前的中医古籍中探寻用本法治疗痤疮的理论渊源,并结合临床揭示痤疮恰当的病因病机及较好的治疗原则。2释名5说文解字6:/痤,小肿也[2]05广雅疏证#释诂6:/痤,痈也[3]0在民国以前的中医古籍记载中与现代痤疮症状相类似的描述有/痤[4-6]0(5黄帝内经素问65医方集解65医心方6)、/粉刺[7-10]0(5素问发微65太平圣惠方65外科正宗65彤园医书6)、/肺风粉刺[11-13]0(5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65外科证治全书6)、/粉疵[13]0(5疡医大全6)、/面粉皶[14]0(5圣济总录6)、/面皶[14]0(5圣济总录6)、/酒刺[15-16]0(5普济方65验方新编6)、/粉花疮[17]0(5外科启玄6)等。通过以上古籍中对病名的解释来看,古籍所载之/痤0,类似于现代痤疮中的脓疱、结节、囊肿、粉瘤等痤疮较重的基本损害。古籍所载之/粉刺0、/面粉皶0、/面皶0、/粉花疮0、/酒刺0等概念基本相似,类似于现代痤疮中的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等痤疮较轻的基本损害。其中古籍中的/粉刺0叫法最为普遍。本文所要探讨的/理论渊源0,主要在中医古籍所记载的/痤0、/粉刺0、/面粉皶0、/面皶0、/粉花疮0、/酒刺0等范畴中寻找。3病因病机综合民国以前中医古籍中对/痤0、/粉刺0、/面粉皶0、/面皶0、/粉花疮0、/酒刺0等范畴的记载可以发现,/痤0首见于5黄帝内经素问6生气通天论篇,此论中主要论述人的阳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当阳气功能失常时所会导致的一些症状。5黄帝内经素问6把/痤0的病因解释为/汗出见湿[4]0,把病机解释为/劳汗当风,寒搏为皶,郁乃痤[4]0。说明了痤疮发生的原因是人体汗出而又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有汗的本质是阳气不足或内热外蒸。体表的汗被外邪所郁于皮肤,发为痤疮。即5普济方6所描述的/脂液所凝[15]0。明代以前的古籍如5诸病源候论6之/痤疖者,由风湿冷气搏于血,结聚所成也。人运役劳动,则阳气发泄,因而汗出遇风冷,湿气搏于经络。经络之血,得冷所折,则结涩不通,而生痤疖[18]0、5黄帝内经太素6之/汗出见湿,乃生痤疽[19]0、5圣济总录6之/论曰经谓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盖热盛汗出,阳气发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则热气内郁于皮腠之间,轻则为痱,重则为痤也[14]0、5太平圣惠方6之/夫粉刺者。是面皮上有齄如米粒也。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8]0、5本草乘雅半偈6之/因风寒薄郁乃成痤[20]0、5普济方6之/夫面生齄者。由饮酒热气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也。故令鼻面生齄。赤疱匝匝然也[15]。0均普遍宗5黄帝内经素问6之观点。在把病因的认为是外有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方面,以上著作比较统一。但在汗的产生方面,也就是病机方面却有两种不同观点。5圣济总录6的观点认为汗由内热导致,5太平圣惠方6的观点认为汗是由虚所导致。5鸡峰普济方6、5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6、5验方新编6等著作在对痤疮的认识中普遍强调/热0的存在。5鸡峰普济方6认为/肺经风热上冲面生痤痱及赤痒皶刺[21]0、5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6认为/痱子药治血热沸腾,因生痤痱[22]0、5验方新编6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