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2期2010年04月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oya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9No.2Apr.2010■文学研究辛弃疾对宋词自然意象的开拓———以稼轩词的竹意象为例姚涛(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稼轩词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的大量运用。现有的研究多着眼于辛词中的战争和军事意象,而对辛词的自然意象关注不够。辛词中有大量的自然意象,这些意象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象征意味,与作者的人格交相呼应,集中体现了作者高洁、坚贞的个性特征。文章以稼轩词中的竹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词竹意象的内涵,探讨竹和作者人格精神的契合点,并进而梳理辛弃疾对宋词自然意象的开拓之功。关键词:竹意象;辛词;人格;开拓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12(2010)02-0086-04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与诗人陆游并称为南宋爱国主义的两面旗帜。其《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数量和质量都居两宋词人之首。稼轩词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的大量运用,如稼轩词中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意象,如刀、枪、弓、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接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3](P134)同时,辛词中有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松、竹、梅、莲等意象,这些自然意象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象征意味,与作者的人格交相呼应,集中体现作者高洁、坚贞的个性特征,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以稼轩词中的竹意象为切入点,分析辛词中竹意象的内涵,探讨竹和作者人格精神的契合,并进而梳理辛弃疾对宋词中自然意象的开拓之功。一、古典文学中竹意象的内涵竹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代表着中国士人的传统精神,它挺拔高直,冲寒犯雪,翠色长存,具有“高直”、“抱节”、“虚心”、“清介”的特点,因而在古典文学中常被用来表现文人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取向。一方面,由于竹子具有高直、中空的特点,因此文人常借助竹意象来象征自己高节的节操和清介的追求。如:梁·刘孝先的《赋竹》云:“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6](P18)高节代表着性格的刚毅、气骨的不移、志向的远大。宋代的文人注重个人道德的涵养,因此,文人对于竹的这种“高节、清介”的品格更加推崇。如:黄庭坚非常爱竹,他在《画墨竹赞》中云:“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7](P569)王禹偁《客舍竹》:“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6](P126)朱淑真《咏直竹》:“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8](P128)坚守节操,无论穷达,都能泰然处之,这是竹的个性,也是文人酷爱竹的原因。另一方面,竹子又有“疏萧”、“不俗”的特性,因此他也常被文人用来寄托自己出尘脱俗的审美理想。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收稿日期:2010-02-08作者简介:姚涛(1986—),男,河南南阳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68不知,明月来相照。”[9](P105)幽静繁密的竹林,和诗人高雅闲适、怡然自得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衬托出王维淡泊、恬静的心态。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10](P44)朱熹《新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竹子已经成为文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植竹、赏竹不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宋代文人的一种人格精神的折射。二、稼轩词中竹意象内涵分析辛弃疾现存词626首(据《稼轩词编年笺注》所校勘和收录辛词的总数),据笔者统计,辛词中出现竹意象的词作有54首,占到辛词总数的约十分之一。竹意象主要是古典诗歌的意象,文人多用来表达自己高节、清介、脱俗的审美理想,而且这一特点在失意的文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在宋词中,竹意象出现的频率却是相对比较低。如苏轼酷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因此,苏轼的诗歌中多咏竹之作,但是在苏轼的词中,出现的竹意象却只有9次。其他的文人也如此,如柳永词中出现2次,欧阳修词4次,秦观词4次等。而辛弃疾却打破了这种局面,不但在词作中大量用竹意象,而且内涵也更加丰富。稼轩词中的竹意象有对传统诗歌竹意象的继承,作者由对竹子“高节、清介”特点歌颂,上升到对人品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