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心力”状态,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在学校科技教育中提高学生“心力”状态来促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理解“心力”概念作为调节基础,到以学生表现作为“心力”状态,最终以状态作为调节点,构成整个探究主体。【关键词】调节心力状态促进创新实践在辅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不管教师怎样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经过观察、分析和总结,笔者发现了一条规律,那就是:只要调节好学生的“心力”状态,就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水平。一、理解“心力”概念,奠定调节基础。什么是“心力”?1.从英语角度理解根据《新汉英中医学词典》[1]的翻译“mentalandphysicalefforts”。单词“mental”的含义是内心的、在脑中进行的,即精神的、心理方面的;词语“physicalefforts”的含义是身体方面的努力,本语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精神和身体方面的努力。2.从汉语角度理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的解释为:①心思和能力。②指精神与体力。③指思维能力和才智。它是一个生僻名词,常与其它词语联用。如:心力交瘁、心力衰竭等。3.从物理学角度理解力有三要素: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任何一个物体受力都以这个标准进行分析。而“心力”,作用点在“心”,大小是“心”作用于所面对事情的关注与解决的强弱,方向是事情对“心”所指的方向。综上所述,我认为:“心力”是精神方面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心理的能量、精神的能量、意念的力量,是一个人行为的内驱力。如意志力、忍耐力、勤奋等。“心力”可以释放为大量的心理能量,它表现为让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思维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专注于某一目标,调动人体自身的和外界的各种资源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反之,“心力”也表现为让一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心烦意乱,精神萎靡,没有任何目标性。“心力”是一种精神上的力,是一种能左右人行为的内在力量。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未来的世纪,是心智的世纪。”他说:“心是心灵,智是智慧。‘心力’是心灵的核心。”[3]其实,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无疑不是心力的体现。二、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观察学生心力状态。既然心力表现为一个人思维与精神状态,那么在具体行为中,要么积极认真,要么消极拖拉。所以,在学生参与具体的学校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认真与否,只有注意观察,是很容易发现的。如:我校一参赛学生在第24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准备期间和现场比赛时出了一些问题,其表现是:第一,设计制作过程中要么不来,要么拖拖拉拉,甚至在老师辅导时,也有些心不在焉,特别是遇到问题时,抱怨不断。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这名选手是校长及班主任推荐而来,因来自“关系”,故其不珍惜。但这位学生在下半年自主招生考试时,才后悔莫及。主要在引起其“心”所产生“力”的方向上出了问题。(2)在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大家都知道问题重重,但这名学生不是与老师一起想办法,而是埋怨不断,原因是他本来就不想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心力”的大小)。(3)选手根本没有认识到机会的难得,主要表现在对他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上。是其“心”没有受到本次比赛作用点所给的外力,故其“心”就无法产生其“力”。(4)选手之所以有这样的心力表现,原因在于其心力状态太差。第二,在比赛现场,虽然经过学校领导与老师的多次教育,但其表现还是不尽人意。在等待评委答辩时,与自愿者聊天去了,虽经过老师嘱咐和同学们的提醒,但一样置之不理。至于其答辩和作品功能演示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是:①选手认为是完成任务而已,其“心”在作用点与方向上出了偏差。②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认为这样好玩,其“心”未能给予力量。③其心力处于消极状态。三、以学生心力状态,作为有效心力调控的作用点。如何加以调节?1.必须向学生说明本项目活动的目标,让项目进入其大脑。人的意识活动都向外界表达一个意图,是其内心世界(在头脑中)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意识反映。要让一个“心”产生“力”,必须从“心”开始。“心”是什么?“心之官则思”,[4]心是作为人体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