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组织行为学作业VIP免费

组织行为学作业_第1页
1/7
组织行为学作业_第2页
2/7
组织行为学作业_第3页
3/7
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研究12级企业行政管理1班张静璇201231160734摘要: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本文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出发,详细说明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各种表现,并通过一些现实案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应对这种极化现象的对策,并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引导作出了总结。关键词:网络群体、群体极化、媒体一、引言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各种舆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网络舆情在推动社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伴随着网络舆情匿名性、随意性等的各种特点也给网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群体极化现象也愈发明显。因此,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愈加快速。兴起。。二、概念界定首先,先详细地解释一下本文的两个关键词——“网络中的群体”和“群体极化”的概念。(一)网络中的群体根据《组织行为学》中对“群体”定义的界定,“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且遵守共同行为规范的个体的组合。群体有三个要素: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有共同目标或利益。但是“网络中的群体”跟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是有些区别的,笔者对“网络中的群体”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有六个区分要素:一是必须有一个共同议题,即所有成员都在谈论这个议题;二是注意研究群体的数目,即多少人才算得上是群体,这个有待考证;三是注意研究群体的传播学方面的因素,即从传播学角度,这个群体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手段是什么,这是与群体性质有关系的。即群体是以何种性质存在的,比如是以民间还是官方的性质,以商业的盈利还是非盈利性质,自发的与被强制的,等等;四是注意研究群体的存在时间以及活动类型和活动强度、活动时间,这是在互联网上是否称之为群体的重要判别标准;五是在议题讨论过程中有无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六是应该注意研究群体的最终走向,是最终走向解体,或是与官方意见达成一致,还是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一种民间申诉权利代表机构。(二)群体极化“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在书中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即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三、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表现(一)相互争论激烈。与现实生活相比,网上讨论和争论径渭分明,持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甚至互相攻击。以至在有的网络论坛上充满了谩骂和发泄式的语言暴力,而在网络上形成“分化意见向极端观点偏移”,从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被人为操纵的。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公共舆论”,虽然网络上人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但其“非理性”特征一旦被某些“网络推手”所利用和操控,就很容易形成“多数人暴力”。从各大微博、论坛帖子、社交网络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12月6日,“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词的微博内容共65万条,事件总评论766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博510万条,“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221万条;“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78万条。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谩骂嘲笑,“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各种社会现象在网络舆情上被极化而加以极端轰击,造成责备的风声此起彼伏,就像一粒或许很普通微小的沙子却被放大无数倍而强制进入所有人的眼球不容人忽视一样。一系列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组织行为学作业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